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受群众文化生活多元化的影响和现代流行文化的冲击,传统戏曲失去了原有阵地,演出市场逐渐萎缩,给主要靠演出收入来维持生存的剧团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因经费保障不足,剧团普遍存在'老戏老演,老设备老用'的状况,导致艺术再生产的乏力。剧团收入少、待遇低,常年四处奔波的艰难生存状态,给老调演员工作稳定性带来很大问题,造成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由于戏曲事业付出多、回报少,越来越失去它的行业吸引力,青少年中很少有人愿意一生从事戏曲工作,也使得一线演员年龄偏大,老调艺术的传承前景堪忧。
为抢救保护老调戏曲艺术,保定市政府及文化部门已经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保定市1992年成立了'河北省艺术学校保定分校'(2004年更名为'保定市艺术学校'),设老调班,专门为老调培养后继人才。十多年来,学校共培养老调学员100余名,其中30余名佼佼者进入保定市老调剧团,成为业务骨干。
(二)市文化局连续五年举办每年一届的'保定市古城戏剧节',支持老调新剧目生产,激励老调青年演员成才,宣传老调艺术,扩大老调的社会影响,拓展老调艺术演出市场。
(三)市政府每年财政拨款30万元,作为补贴老调剧团维持基本生存的经费。
(四)支持老调传统剧目的恢复和新剧目生产,鼓励剧团和演员积极参加各种艺术赛事括动。目前,已经恢复了《金沙滩》等8个传统剧目,创作出《直隶总督唐执玉》《赵秀兰》等新剧目。
(五)对老调戏曲资料进行保护整理。将现有的主要演出剧目制作成了几十套光盘音像资料,以利于长期保存和传播。其中,《潘杨讼》《忠烈千秋》《红衣仙子》《拒马令》《梁红玉》5个剧目被中央电视台收入中国戏曲精品库。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较系统地整理了老调艺术的部分资料,集中收集在《老调简史》、《保定地区戏曲志》、《河北省戏曲音乐集成·老调卷》、《河北省戏曲资料汇编》(第十二册)等书籍中。
(六)提倡拜师学艺,加强对中青年骨干的培养。开展了'老帮新、一对一'施教活动,鼓励中青年演员向老一辈拜师学艺。举办了多次中青年骨干专业培训班,使他们不断增强艺术本领,积蓄发展潜力。
2006年,保定老调被列入首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正在积极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定市文化局草拟了保护和发展老调艺术的五年计划,建议市政府成立'老调剧种抢救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广泛争取社会资金支持、深化剧团改革,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等项保护措施。保定老调有望又一次枯木逢春。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