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1990年的不完全统计,老调曾经演出和正在演出的剧目近200个,其中,《潘杨讼》《忠烈千秋》两个剧目被搬上电影银幕,《潘杨讼》《忠烈千秋》《红衣仙子》《拒马令》《梁红玉》5个剧目被中央电视台收入中国戏曲精品库,几十个剧目制成盒式带或光盘在全国发行,最具代表性的剧目有《调寇》、《潘杨讼》、《忠烈千秋》等。
《调寇》,又名《清官册》,是老调传统剧目《下边庭》的一折。宋王命两台御史刘鼎审问潘洪陷害杨老令公父子的案子,刘鼎因收受潘妃的贿赂,被八王爷打死后,调寇准进京审案。寇准刚上任,便收到潘妃差人送来的礼单,寇准不敢收,便进宫面见八王爷陈述心曲。八王爷最终理解了寇准,让他大胆来审,并许以吏部天官之职,出宫时,还给予了寇准最高的礼遇。此剧唱做俱重,由于老调表演艺术家周福才在唱腔音乐及表演上的成功改革,成了很受观众欢迎的老调剧目,同时也成了老调老生演员学习演出的经典剧目。
《潘杨讼》,据老调传统剧目《下边庭》《调寇》及《杨家将故事》改编创作。北宋年间,掌朝太师潘洪为报私仇,在边关害死了杨家父子,杨六郎冒死星夜赶回京城,由八王设计,变老令公灵堂为寿堂,使宋王驾临杨府赴宴,余太君呈雕翎箭引出杨六郎诉状。人证物证俱在,宋王只得准状。八王派呼丕显下边庭智擒潘洪回朝,朝廷调寇准审理此案。寇准假设阴曹地府得到潘洪的口供。金殿上,宋王碍于情面,不能秉公定罪,八王荐寇准公断,寇准判潘洪边外充军。最后,杨家在出征边关的路上,将潘洪及已经投敌的二子一网打尽。该剧1960年2月进京演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邓小平、叶剑英、贺龙、徐向前、聂荣臻、罗荣桓、罗瑞卿、彭真、万里及文艺界知名人士田汉、老舍、梅兰芳、马连良、阿甲等先后观看了演出,中国文联向剧团赠送了'老调不老枯木逢春'的锦旗,《人民日报》《戏剧报》《北京晚报》等首都报刊发表了评论文章。老舍先生在《人民日报》撰文,称赞了《潘杨讼》的演出,并特别赞誉崔澄田所饰演的潘洪是'一个应得一百分的潘洪'。同年年底,《潘杨讼》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在全国范围内播映。
《忠烈千秋》,以老调《砸宫门》为基础,参考《呼家将》《杨家将》小说和民间传说重新创作。北宋仁宗年间,呼家被掌朝太师庞文父女陷害,满门抄斩,唯有呼家遗孤呼延庆幸免逃脱。13年后的清明节,呼延庆来肉丘坟祭拜,为庞文陷害杨家提供了证据。佘太君为忠良之后上殿保本被问斩刑,寇准装疯上殿婉言陈词也惹恼了仁宗,仁宗的恩师王延龄拄杖苦谏被庞文金瓜击顶而死。包拯查访回朝,闯殷砸宫,逼仁宗赦免了余太君、寇准,重查呼家冤案,为王延龄送葬。王延龄灵堂上,谋反的庞文一党被众忠臣良将翦灭,仁宗如梦方醒,昭雪了呼家冤案。1980年5月开始,该剧先后在保定、石家庄、邯郸、邢台等城市连续演出200余场,特别是扮演寇准的演员王贯英在金殿装疯的演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被河北省评为1980年推陈出新重点剧目。1980年8月进北京,先后在北京的长安戏院、吉祥剧场、陆军总医院礼堂、广和剧场、铁匠营工人俱乐部连续演出一个多月,中宣部、北京市委、文化部、中国剧协的领导及首都文艺界的专家观看了演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晚报》《人民戏剧》等报刊发表了评论文章。1980年11月至1981年1月,被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成彩色戏曲艺术片向全国发行。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