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福才(1876-1961),小名福子,后改名福才,安新县南冯村人。当时,南冯村有'玩艺会'(即业余剧团),唱的是老调丝弦,每到农闲,村中就立起'戏坊'排戏唱戏。幼时的周福才常去戏坊看戏,并逐渐着了迷。于是与家中商量好,进会拜高凤村(艺名高阳红)为师,初学小旦,后又从师改学老生。十四岁入韩大仓班。入班后,周福才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了京剧、梆子腔(河北梆子)、高腔、昆曲等戏曲形式,开阔了眼界,遂立志对老调进行改革,闯一条新路,使老调更好听,更好看。他曾多次请教本村的拨贡高伯从、秀才张玉庆,以及安州的翰林潘龄皋、马村的翰林张怀信等研读剧本,校订音律;曾和鼓师白壮、琴师白强切磨唱腔;曾到保定的'马号'(当时保定最大的一处商业兼娱乐场所)义务当茶房,向西河大鼓名艺人朱大观学习西河大鼓的唱法、吐字。最后,吸收借鉴部分梆子腔的演唱形式,创造出一整套不同于以前的新的老调老生唱腔。
在舞台表演上,周福才对一些旧有的剧目也做了大胆的创新与改革。《调寇》是老调的一个传统剧目,过去《调寇》中的寇准形象,舞台上处理的较粗糙,周福才在借鉴了京剧《清官册》和梆子的《调寇》后,对老调《调寇》的寇准做了大胆的改革。如把寇准原来所戴的'黑三绺'改成了'苍三绺',把唱词中'端来撩袍上金殿'的'撩'字改成'提'字,并对照剧中的道白、唱词,字字句句地与高伯从、张玉庆等文人一起分析剧情,分析人物。通过对《调寇》一系列地改革,成功塑造了一个老练世故、足智多谋、独具老调特色的寇准形象。《调寇》也因此成了老调舞台上的经典剧目。周福才不但演唱的老调在保定一带产生很大的影响,他演出的丝弦如《井台会》的薛仁贵、《张良辞朝》的张良、《黑驴告状》的范仲禹等也在广大观众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保定解放后,已过古稀之年的周福才青春焕发,积极为恢复老调、发展老调奔走呼吁,建言献策。1950年,周福才参加了河北省文联召开的'老调丝弦评剧发声唱法座谈会',并作了'老调丝弦唱法'的报告。1952年,河北省艺术学校成立了老调培训班,他担任指导教师。1953年,高阳县成立老调剧团,他为剧团的成立和学员的培养奔走联络、呕心沥血。1955年随团时,他发现当时的女学员王贯英不适合唱女腔,便建议王贯英改唱生行,并亲授了《荐诸葛》的徐元直、《坐路》的李渊等戏,使王贯英后来成了老调舞台的中坚。
崔澄田(1915-1993.9),蠡县崔庄村人,中共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第四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代表。崔澄田幼时住在本县南宗村的外祖母家,受当时南宗村子弟会(本村农民自发组织的业余剧团)的影响,13岁拜师学演老调丝弦的生行,14岁又拜张洛宫为师学老生、净行,18岁嗓子倒仓后,专工净行。1953年高阳县成立和平老调剧团,崔澄田是最早加入的演员之一。崔澄田以表演见长,尤其是《潘杨讼》中扮演的潘洪,老奸巨猾、阴险毒辣,却又满腹城府,不怒自威,在保定一带的观众中有极高的知名度,被人们誉为'活潘洪'。他的表演特点是细腻传神却又规范大度,不拘于程式却又棱角分明,为丰富老调净行的表演艺术作出了突出贡献。
王贯英(1938-),女,安新县北冯村人,历任保定地区老调剧团副团长、保定市老调二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享受政府津贴的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中共党员,河北省第四届、第五届人大代表,河北省第六、第七届政协委员,河北省文联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第四届理事,河北省戏剧家协会理事等。1953年入高阳县老调剧团,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女演员。王贯英从艺五十年,先后演出了《潘杨讼》(饰寇准)、《沙家浜》(饰沙奶奶)、《红灯记》(饰李奶奶)、《忠烈千秋》(饰寇准)、《王佐断臂》(饰王佐)、《宋江嫁妹》(饰宋江)、《拒马令》(饰甘汝来)、《怒斩关平》(饰关羽)、《秦廷之乱》(饰李斯)、《反徐州》(饰徐达)、《直隶总督唐执玉》(饰唐执玉)、现代戏《风雨秀兰》(饰赵秀兰)等60余个剧目,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性格迥异的舞台艺术形象。其艺术特点是,身段大度,表演稳健,动作流畅,表情传神;嗓音开阔厚实,爆发力强,唱腔雄浑宽厚,高亢响亮,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王贯英热爱自己的事业,她把所有的精力都扑在了老调艺术上。为了老调事业后继有人,她把自己毕生的艺术积累和舞台经验倾囊掏出,热情提携年轻演员。在老调界,莫说受她口传面授、启发指点的年轻演员已是不可计数,就是直接拜她为师的入室子弟先后就有9人,而且这些年轻的演员在她的提携和熏陶下,后来大都成了老调艺术的业务骨干。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