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老调传承谱集

清朝中叶老调艺术开始形成,但艺人情况不详。

清朝末年开始出现老调班社,至'七七事变'前,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韩大仓班、高洛寿班、周福才班、小莲花班。

韩大仓班,始建于清光绪的中期(约1885年),班首韩大仓。该班首次把老调艺术传到北京,在天桥广兴园剧场演出,韩大仓在北京的观众眼中曾与当时京剧名须生高庆奎、刘洪生齐名。主要演员有阎文利、孙永太、高应龙、高凤村、张福生、褚广辰、周福才等。民国十五年(1926年)韩大仓病殃,戏班停止了活动。

高洛寿班,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班主高洛寿。与韩大仓班同一时期、常坐班于保定城内马号的'文明茶园'。主要演员有李德林、韩振江、吕增春、杜金栋、李金林等。

周福才班,成立于1904年,班主周福才,主要演员有周福才、张福生、刘金定、王大仓、高凤村、王洛燕、褚广辰、刘桂芬、李宁茂、褚广兴、龚连台、张连明等。1908年遇国丧停止活动。

小莲花班,1932年成班,承班人张桂良(艺名小莲花)。主要演员张桂良、刘殿甲、孙洛德、石万清、褚广兴、王品之、龚连台、高文仲、张文海、张文连、王子丰、张连明、肖宽玉等。1936年曾到北京演出,1937年'七七事变'时解散。

除以上几个班社外,还先后出现了徐老科班、黄玉树班、王二猛班、邸国栋班、赵立田班、张洛耀班、张庆云班、裘福瑞班、张洛生班、杠子红(肖宽玉)班、吴栓子班、张大中班、庞俊岭班、平山红(冯广亭)班、台山班等老调班社。

清朝末年至'七七事变'前后出现的知名老调艺人有:

韩大仓(?-1926),河北霸州(今霸州市)北高各庄村人,工老生,人称'霸州红',是早期老调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

高洛寿(生卒不详,约与韩大仓同时),河北清苑中冉屯村人,工净。

肖宽玉(生卒不详),清苑县孙村人,工老生,人称'杠子红'。

李守茂(生卒不详),河北任丘(今任丘市)庄上村人,工净,人称'一声雷'。

韩振江(生卒不详),清苑县段庄村人,工老生,人称'十七红'。

张洛宫(1868?-1940),安新县边吴村人,工青衣,兼生、净,曾在安新、蠡县、高阳、清苑等很多地方课徒授艺,像后来的名净崔澄田、青衣石永和、老生马建章都是经他一手培养起来的。

周福才(1876-1961),安新县南冯村人,工老生。

杜金栋(生卒不详),博野曹庄人,工老生,人称'十二红'。

冯殿生(生卒不详),河北束鹿(今辛集市)辛集人,工老生。

高凤村(生卒不详),安新县南冯村人,工花旦,人称'高阳红'。

王品之(生卒不详),任丘(今任丘市)庄上村人,工丑,人称'线黄瓜'。

张连明(生卒不详),工丑,人称'门楼红'。

张桂良(1896-1953),安新县边吴村人,工花旦,人称'小莲花'。

张文海(1901-1981),河北霸州(今霸州市)石城村人,工老生,人称'小霸州红'。

刘守谦(1915-?)安国县南张村人,艺名吵儿,工老生,1951年组织成立安国县老调剧团任团长。

马建章(1917-?)蠡县南宗人,工老生,1953年组织成立定县老调剧团任团长,1961年调阜平县老调剧团任团长。

全国解放后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专业性的老调艺术表演团体有:

高阳县和平老调剧团,1953年成立,1954年4月更名为高阳县老调剧团,主要演员刘桂芬、褚书林、崔澄田、王辛未等,1959年调保定市成为保定专区老调剧团。

定县和顺老调剧团,1953年成立,主要演员石永和、马建章、石秀珍等,1960年结束。

安国县老调剧团,成立于1952年,主要演员刘守谦、马春祥、冯会友、马春香、张爱玲、李发生、武新爱、贾俊匣等,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个人承包。

正定县老调剧团,解放初期成立,主要演员白云亭、白云祥等,停办日期不详。

阜平县老调剧团,1960年成立,主要演员马建章、赵铁栓等,上世纪九十年代因戏曲不景气逐渐停办。

保定专区老调剧团是老调剧种的主要传承者。当时的主要演员有崔澄田、王贯英、辛秋花、周淑琴、陈淑缓、王辛未、白玉昌、王增顺、高孝先、石秀珍、杨吉松、臧万祥、王克强、杜洪海、耿艺君、张锦花、杨凤英、常法宗、范锡奎等。文革时期1968年被迫改唱京剧,1973年恢复老调,成为保定地区老调剧团,团长关连生。1985年老调剧团分为保定地区老调剧团一团、二团。1994年保定地市合并后,保定地区老调剧团一团、二团更名为保定市老调一团、二团。2004年经保定市编委批准,成立保定艺术剧院,保定市老调一团、二团成为其下属单位。2006年9月老调一团、二团合并为保定艺术剧院老调剧团。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民办剧团也相继成立,主要包括:

定州市开元老调剧团,2004年底成立,专业民营性质,主要演员侯国军等。

保定市春蕾老调剧团,2005年8月成立,专业民营性质,主要演员刘春梅、樊喜龙、齐秀坤等。

全国解放后至今的演员情况:

新中国仍在活动的艺人:张文海、石永和、刘守谦、马建章、高佳玉、崔澄田、王辛未等。

五、六十年代培养的演员:王贯英、周淑琴、辛秋花、陈淑缓、高孝先、白玉昌、王增顺、杨吉松、路文彬、王克强、杜洪海、耿艺君、石秀珍、张锦花、常法宗、范锡奎、李发生、武新爱、贾俊匣、赵铁栓等。

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培养的演员:毛素欣、杨建设、杜振忠、侯国庆、王成俊、张立英、李铁柱、杨淑贤、王艳芳、赵春茹、张四刚、李淑荣、王会书、张春燕、石艳梅、贾振花、刘红霞、孙立华、王永新、胡秋芳、张兴旺、吴俊峰、臧晓峰、杨向国、韩文梅、刘春梅、樊喜龙、祖宝茹等。

九十年代后培养的演员:韩红梅、陈金焕、田芳、杨美涛、李志伟、张婵娟、齐秀坤、李成奇、年登攀、刘金萍、蒋丽琴、刘林静等。

为您推荐

保定老调濒危状况及保护措施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受群众文化生活多元化的影响和现代流行文化的冲击,传统戏曲失去了原有阵地,演出市场逐渐萎缩,给主要靠演出收入来维持生存的剧团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因经费保障不足,剧团普遍存在'老戏老演,老设备老..

保定老调代表性传人

周福才(1876-1961),小名福子,后改名福才,安新县南冯村人。当时,南冯村有'玩艺会'(即业余剧团),唱的是老调丝弦,每到农闲,村中就立起'戏坊'排戏唱戏。幼时的周福才常去戏坊看戏,并逐渐着了迷。于是与家中商量好,进会拜高凤村(艺名高..

保定老调传承谱集

清朝中叶老调艺术开始形成,但艺人情况不详。 清朝末年开始出现老调班社,至'七七事变'前,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韩大仓班、高洛寿班、周福才班、小莲花班。 韩大仓班,始建于清光绪的中期(约1885年),班首韩大仓。该班首次把老调艺..

保定老调艺术特点

保定老调历史渊源

元明时期,保定一带以白洋淀为中心的冀中农村,流行着一种民歌俗曲,大约在清朝的康乾年间,演唱的民间艺人长期受流行在当地的高腔、木板大鼓等艺术形式的熏陶和影响,逐渐创造出了一种同高腔大戏'滚唱'相类似的'甩泡'形式来演..

保定老调

正保定老调又称“老调梆子”,起初为白洋淀周边农村花会中的俗曲"河西调",清道光、咸丰年间已具戏曲雏形。是河北省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剧种之一。早期老调行当以生、净为主,而生、净两行又是分行不分腔,同唱老生调,故..

保定青蓝画院②

【画院名称】  全 称:保定青蓝画院   简 称:青蓝画院   英文名称:Baoding Qinglan Academy of Painting   【画院地址】  河北省保定市七一中路1206号 邮政编码:071051【网站地址】  保定青蓝画院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