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老调历史渊源

元明时期,保定一带以白洋淀为中心的冀中农村,流行着一种民歌俗曲,大约在清朝的康乾年间,演唱的民间艺人长期受流行在当地的高腔、木板大鼓等艺术形式的熏陶和影响,逐渐创造出了一种同高腔大戏'滚唱'相类似的'甩泡'形式来演唱故事,这便是老调艺术的形成期。演出剧目也由早期的从高腔剧种移植或从民间说唱改编到从山陕梆子移植,形成了剧目数量多、内容丰富的局面。清光绪初年,老调班社首先出现了韩大仓班、高洛寿班,此后,又相继出现了小莲花班、杠子红班、周福才班等20多个,并先后涌现出50多位较有成就的老调艺人。流布地区也由当初的白洋淀周围扩展到高阳、安新、任丘、雄县、文安、霸县、徐水、清苑、蠡县、博野、安国、定县、深县等地,演出更是进入了北京、保定等大中城市。

'七七事变'后,民族危亡社会动荡,老调班社大都解散,老调艺人也是各奔他乡、自谋生路,老调艺术濒临奄奄一息的境地。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冀中解放区,党和八路军扶持老调,组织民间老调艺人编演进步节目,成为一支宣传群众的战斗队,为老调艺术解放后的新发展打下了基础。全国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老调艺术,1950年以后,相继成立了定县、高阳、安国、阜平等5个县级的老调剧团,并开始招收与培养新中国第一代青少年演员,1959年高阳县老调剧团调保定市成为保定专区老调剧团。从1958年至今,老调曾先后7次进首都北京演出,《潘杨讼》、《忠烈千秋》两个优秀剧目被拍摄成电影艺术片在全国发行放映。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老调艺术又进入了她历史上繁荣、辉煌的发展时期。仅据1982年的不完全统计,保定一带共有县级以上专业老调剧团3个,从业人员276人,演出935场,观众209.7万人次。活动范围除河北省广大城乡外,北京、天津、山西、河南、陕西等省市也有老调艺术的足迹。进入90年代以来,戏曲演出市场虽然出现了滑坡,但是在各级政府的关怀和广大戏曲工作者的努力下,老调艺术仍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保留住了部分优秀演员和一定数量的戏曲观众。

为您推荐

在历史与现实中穿行

  《梁思成 林徽因》是一部优美动人的历史题材纪录片。主创们用了将近三年多的时间搜集和整理资料,拜会“梁、林”的亲属和好友,走访他们曾经学习和生活过的地方,努力去感受两位学者的生命体验和精神世界。片中两位主..

拼布艺术历史的发展

  拼布艺术长久发展以来与市场营销等行为方式相结合,不仅促进了在日本的推展成功,也传播到了南亚和韩国等周边亚洲国家。现在,拼布也逐渐进入中国市场,首先在台湾,然后逐渐被中国内陆地区接受和发展。现在在中国广州大学..

山西开花调的历史背景

  山西是民歌的海洋,提到山西民歌就不得不提到以下几个地方:河曲以山曲闻名,左权以小调出彩,祈太的秧歌扭一扭,让人不想走,船工号子唱一唱,让人有力量。这其中又以左权县的开花调最有特色,左权的开花调在2006年被评为第一批..

擅长历史人物故事画

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艺术史是在艺术和艺术家的发展中考察历史的。中国木雕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出现不少初具雏形的木雕工艺品。我国木雕作品日臻完美,特别是明清木雕工艺已非常成熟和精湛,主题也拓展到了生活风俗、神话故事..

传统剪纸艺术的历史、发展、用途

  1.传统剪纸艺术的由来   中国的剪纸艺术,传说起源于西汉,汉武帝为了纪念去世的宠妃李氏,请民间的术士使用麻纸(因为当时人们只会用麻纤维造纸)剪了一张李妃的影像,用于追思,据说这就是中国最早剪纸的由来。东汉元兴元..

拼布艺术及拼布服饰历史的回顾

  (一)拼布及其艺术特色   拼布也即为将不同的布料进行拼接起来,以形成新的服装。跟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变废为宝”是一种意思。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用性很强,创造力也很强。而且也是现在人们生活中所普遍使用的一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