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簧管中国单簧管发展

单簧管在中国传播以近百年之久了,这段历史的源流是从健在的老一辈单簧管专家们的记忆中寻得的。
单簧管

穆志清(1889—1967)——我国已知的最早从事单簧管专业的元老人物,满族,光绪十五年出生于京兆大兴(北京大兴县)。1904年中学毕业后(16岁)考入在京的英国人罗伯特•赫利(1835—1911)开办的音乐专修班,师从葡萄牙籍教师恩卡拉查欧主修单簧管。1922年应蔡元培先生之聘,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任导师,同时在我国第一个管弦乐队(北京大学管弦乐队)中担任单簧管演奏工作。1927—1948年间,穆先生先后在上海私立艺术大学、广州市艺术学院、四川成都艺术专科学校、国民政府的陆军军乐学校等多所音乐院校和音乐机构当过音乐教授。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四川省音乐学院首任单簧管教授。

赵昆厚(1912—1986)——满族,正蓝旗人,民国元年初生于北京。民国十三年(1924年)考入皇族载涛(涛贝勒)成立的音乐学习班,师从德国教师学习吹奏单簧管,以后参加了为贵族服务的宗人府乐队。乐队解体后,他以演奏单簧管、萨克斯等乐器在社会上谋生。因演奏娴熟、技术高超,在北京'洋乐吹奏界'里较有名气。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北影乐团的单簧管首席演奏员,多部电影里有他留下的单簧管Solo。多位在京的专业人士得到过他的指点帮助。

秦鹏章(1919—2002)——浙江人,我国着名的民族音乐指挥家,也是我国早期的单簧管演奏家。秦先生于1935年(16岁)时师从在华的俄国东宫乐队的单簧管演奏家维尔涅克(Vernick)学习单簧管,之后在1947—1952年期间曾先后担任过上海国立音专单簧管副教授、上海交响乐团第一任(中国人)单簧管首席、中央音乐学院单簧管教授等职。1951年还曾以单簧管教授身份出访过匈牙利。秦先生的单簧管职业生涯虽然被民族音乐指挥一职中断,但在京沪老一辈单簧管人中,他是一位有影响的人。我国20世纪50—70年代的不少演奏好手都得到过他的指导,比如原中央乐团的演奏家张仁富就曾是他的学生。

王端玮(1920—1995)——浙江人,早年曾师从在沪的俄国人沙哈罗夫学习单簧管,参加过上海的教会乐队,见过初期进入上海交响乐团,是该团的第二任(中国人)单簧管首席。不久,调入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单簧管专业。1954—1958年曾被特聘为解放军军乐团上海训练班的单簧管兼职教师,为培养军内的专业人才发挥了积极作用。

此外还有上海交响乐团的第三任单簧管首席,着名演奏家吴雍禄(1926年生,湖北人);中央音乐学院着名单簧管教授张梧(1927年生,天津人);上海音乐学院的着名单簧管教授顾鹏(1929年生,浙江人);原中央乐团第一任单簧管首席陈开浩(1925年生,上海人)等老一辈名家都曾以俄国人、意大利人为师,开始了单簧管专业的学习历程。

早期的这些单簧管前辈,把他们在外国教师指导下练就的技术带进了新中国的单簧管教学中,传授给了一批批新人。比如国际知名的中央音乐学院单簧管女教授陶纯孝,就曾是穆自清先生的学生,而总政军乐团的第一代(当时)年轻的单簧管教员鲁济生、王洪鸣等也曾得到秦鹏章、王端玮教授的辅导指点。

近年来,我国单簧管界人才辈出,不少学习此专业的年轻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国内单簧管业余爱好者的群体也伴随经济的发展而壮大。据业内人事估计,目前我国单簧管的学习者(常规)大约有数万人之众,为师者有数千人之多,群体规模之大虽非昔日所比,但它的技术传播源头是比较清楚的。

建国以来的几十年中,我国单簧管的技术传播源头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即音乐学院和军乐团。这两方面培养的一批批专业人才,不但占据了国内主要音乐演出团体、音乐教学机构中单簧管专业的大部分席位,而且还在考级、军乐引发的学习单簧管热潮中,担任了业余教学、辅导的主角。

以中央音乐学院为代表的学院体系和以军乐团为代表的军乐体系,培养了许多高水平的专业单簧管人才。国内外单簧管比赛的获奖者,或在单簧管教学演奏等领域里有所成就的人,几乎都是从这两大体系里走出来的。我们不能忘记几十年来这两大体系内为培养单簧管人才而默默奉献的老一辈,他们是中国单簧管事业发展的开路者,是技术传播的源头,他们的名字是:

四川音乐学院的穆志清、邢学智教授,上海音乐学院的王端玮、顾鹏教授,中央音乐学院的张梧、陶纯孝教授,沈阳音乐学院的刘少立教授,西安音乐学院的王羽教授,天津音乐学院的王志坚教授。

总政军乐团的首任单簧管教员:吴佛全、鲁济生、程振华、刘启林、王洪鸣等先生,以及继任的骆延禧、尤德义先生和军内演奏家穆里弟、倪耀池等先生。

此外,一些国内知名的演奏家也参加了教学工作,他们或在音乐学院做兼职教授,或在家里为来自各地的专业人士上课辅导,为提高单簧管的演奏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上海交响乐团的吴雍禄先生,中央乐团的张仁富、何复兴先生,东北地区的朝鲜族演奏家白文顺先生,西北兰州地区的杨德林先生(原兰州军区文工团政委)等等。这些专家分散在全国各地,出生于不同年代,将这些专家的名字集中起来,连接起来,就看出了中国单簧管发展的主流。这个主流代表了国内一个时期的教学、演奏水平。

为您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艺术设计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是我国文化的载体,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更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的沉淀。它包括图腾、书法、汉字、绘画、剪纸、刺绣等等。传统文化符号所具有的多样丰富性以及民族乡,为我们提供丰富的视觉元素,更帮助我们..

女中音的形成和歌唱艺术的发展

  (一)19 世纪女中音的发展   19 世纪女中音的确立,是以历史性地涌现出一批新型女中音歌唱家为前提的。她们以高超的声乐技艺与高度文化修养、卓越的表演能力,展示了女中音歌唱艺术的独特魅力。女中音形成时期的主要..

刺绣的发展历史

  通过考察研究,刺绣在远古时代已经出现,伴随着它出现的还有一些古典玉器、陶器等等。这就证明刺绣在远古时代已经被人们所创造。其实刺绣出现的时间可能会更早,小时候都应该都听过远古的神话故事牛郎织女。由此可以发..

清代戏曲艺术的发展概貌

明代戏曲艺术的发展概貌

  (一)海盐腔   元代已产生的南戏声腔。在明正德年间,流行至浙江海盐,与当地戏曲、民间音乐相结合,演变成南戏新声腔,称海盐腔,其剧本多数文人创作,音乐风格文静、优雅,伴奏用锣、鼓、拍板等打击乐,不用管弦。后来昆山腔兴..

观念艺术在中国油画创作中的呈现

  20世纪90年代初,“新生代”的出现,使观念艺术悄无声息地进入了中国油画。观念如同注入的新鲜血液一样,它使中国油画重新展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在我国,随着波普艺术的出现和兴盛,观念方式在绘画中开始大量显现,以..

中国本土动画电影美术造型的启示

  (一)角色造型应该贴近现实生活   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的成功离不开对角色性格的塑造,并且在塑造时要贴近现实生活,使动画角色生命化,让观众感受到动画角色鲜明、立体的性格特征及优缺点,进而引起观众的观看兴趣。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