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琴戏历史沿革

柳琴戏经历了二百多年发展历史,根据老艺人的师承关系推算,大约起源于清朝乾隆时期。如临沂老艺人冯士选从师杨顺洪,杨上面的第五代祖师爷,已经在二百多年前了。再如枣庄市峄城区刘衍庭老艺人,他的上五代祖师是临沂的武二,武二的活动已经是二百年以前了。根据老艺人的说法,起源于清代中叶的说法是可信的。

清朝乾隆年间,贫苦农民四处流浪,一部分人就用唱门子的办法代替叫门子。乾隆二十五年修的《沂州府志》即有记载。后来,乞食艺人们采用了打地摊演唱的形式,演员由一人增加为两人,出现了对白和简单的即兴表演。这是拉魂腔的初级阶段。

这时候演唱的大都是小段子,其中一部分段子是由多个连缀而成的。另一部分是在娃娃连唱的形式上发展形成的篇子。这种篇子的唱词自由,曲调丰富。在许多篇子里,有的有故事情节,有的没有故事情节。在有情节的篇子里,有一部分故事仅有两个人物,两个演员就按照人物分工演唱,身份固定了,表演的目的性加强了,在其他剧种的影响下,很快就发展成为对子戏,使拉魂腔由说唱的曲艺形式发展成为雏形的戏曲形式。当时的对子戏主要有《打干棒》、《小书房》等。后来,又出现了两个演员表演较多人物的演出形式,为了区分不同人物,艺人们借助了简单的行头,如礼帽、毛巾等,在演出中,不断变换,形式为'马踹雪'。这时,出现了较多的职业艺人,同时有了职业女艺人。如现知最早的山东第一个拉魂腔女艺人马老妈妈。清咸丰四年,又出现了香莲、香菊等女艺人。同治二年(1863年),江苏拉魂腔班社中出现了女艺人烂山芋等。至此,拉魂腔发展为抹帽子戏,这种形式连续了较长一段时间。拉魂腔基本形成前后,又从柳子戏伴奏中,引进了大三弦,使拉魂腔开始有了弦乐伴奏。约在道光年间,滕县苏楼的巧木匠,拉魂腔艺人王清,在苏家班艺人苏道一指导下,制成第一把柳叶琴。此时,演出角色有了简单化妆。1900年前后,随着演出剧目的丰富,出现了比较固定的班社,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其演出形式,基本上是一个演员扮演一个人物,民国初年始,鲁南地区出现了部分较大的班社,如杨家班卜家班等,拉魂腔进一步流传和发展,进入安徽、河南、淮北等地。这个时期,拉魂腔演出时,除柳叶琴伴奏外,还有人声帮腔的形式,称为满台腔。同时,伴奏乐器有所增加。这时,演出剧目得到丰富,除了对子戏,还出现了大型剧目,多为唱功戏,角色行当逐渐完善。约在1920年前后,一些拉魂腔班社进入集镇或者城市演出,仍有打地摊形式,但大都进入茶棚或者简易剧场演出。这时,演出剧目已经比较丰富,各行当出现了一些代表性剧目。如旦角中的小头行的《四平山》、《八盘山》等,二头行的《四告》、《点灯》等。拉魂腔班进入城市后,更加快速地向其他剧种学习,武场普遍增加了锣鼓,引进了京剧剧种的锣鼓经,同义班还接受了梆子戏的武功。徐州市汇集了柳琴戏班中许多影响较大的班社,其他地区的社班也纷纷去徐州演出。此时,苏北、鲁南的一些班社,继续向河南东部、安徽北部等地流动。在长期流传和发展中,柳琴戏形成不同的特色。

解放后,柳琴戏发展较快,在山东临沂、枣庄、江苏徐州等许多地区相继成立了专业剧团。各地有关部门还纷纷举办文化夜校,帮助拉魂腔艺人学习文化。1951年开始,在中央五.五指示下,各地展开戏改工作。通过审定,第一批演出剧目和观众见面。同时,各地班社废除了班主制,实行了共和制,进一步改建组成了一批较大规模的剧社。如1952年徐州市拉魂腔班组成徐州市新建剧团等,1953年春,临沂市召集郯城一带的艺人组成剧团,滕县四平剧社组成新建剧团,1953年峄县大众剧团改成峄县柳琴剧团,1956年成立河南永城剧团等。

山东各地的柳琴剧团在整理传统剧目的同时,又创作了一批深受群众欢迎的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如《匡衡进京》、《卧龙求凤》、《山乡锣鼓》等。江苏柳琴剧团的《大燕和小燕》等。

目前,各地柳琴剧团处境较为困难,部分县市专业剧团纷纷撤销,业余班社也不断减少,大多老艺人已届离退休,剧团出现出青黄不接的局面,观众数量急剧缩减,对于这一剧种的保护发扬,已经迫在眉睫。

为您推荐

在历史与现实中穿行

  《梁思成 林徽因》是一部优美动人的历史题材纪录片。主创们用了将近三年多的时间搜集和整理资料,拜会“梁、林”的亲属和好友,走访他们曾经学习和生活过的地方,努力去感受两位学者的生命体验和精神世界。片中两位主..

拼布艺术历史的发展

  拼布艺术长久发展以来与市场营销等行为方式相结合,不仅促进了在日本的推展成功,也传播到了南亚和韩国等周边亚洲国家。现在,拼布也逐渐进入中国市场,首先在台湾,然后逐渐被中国内陆地区接受和发展。现在在中国广州大学..

山西开花调的历史背景

  山西是民歌的海洋,提到山西民歌就不得不提到以下几个地方:河曲以山曲闻名,左权以小调出彩,祈太的秧歌扭一扭,让人不想走,船工号子唱一唱,让人有力量。这其中又以左权县的开花调最有特色,左权的开花调在2006年被评为第一批..

擅长历史人物故事画

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艺术史是在艺术和艺术家的发展中考察历史的。中国木雕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出现不少初具雏形的木雕工艺品。我国木雕作品日臻完美,特别是明清木雕工艺已非常成熟和精湛,主题也拓展到了生活风俗、神话故事..

传统剪纸艺术的历史、发展、用途

  1.传统剪纸艺术的由来   中国的剪纸艺术,传说起源于西汉,汉武帝为了纪念去世的宠妃李氏,请民间的术士使用麻纸(因为当时人们只会用麻纤维造纸)剪了一张李妃的影像,用于追思,据说这就是中国最早剪纸的由来。东汉元兴元..

拼布艺术及拼布服饰历史的回顾

  (一)拼布及其艺术特色   拼布也即为将不同的布料进行拼接起来,以形成新的服装。跟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变废为宝”是一种意思。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用性很强,创造力也很强。而且也是现在人们生活中所普遍使用的一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