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调二黄艺术特点

1、十大角色行当

汉调二黄分十大行当:一末,带白满胡须的男性老年人;二净,大花脸,如包公等以唱工为主的角色;三生,也称须生,黑胡子中年男子;四旦,中年妇人,又称青衣、正旦;五丑,丑角,也叫小花脸;六外,指净行包括不了的另外加一行,也叫二花脸、武净;七小,小生,各类青年男子;八贴,旦行不足再补贴一行,包括武旦、丫环旦等;九老,老旦;十杂,包括各类杂角,有时专指靠把须生。

2、多样道白语音

传统上以中州音韵和陕西地方话两种语音为主,并有以剧中人物乡籍说方言的独特风格。十大行当中,一末、三生、四旦、九老等多以中州韵为主,二净、五丑、六外、七小、八贴等以陕白为主。《打龙棚》一剧的郑子明要说山西话;《献地图》的张松要说四川话;《渔舟配》的周渔婆要说湖北话。《宋士杰告状》一剧,宋士杰、毛朋、杨素珍等说中州韵白、顾读(花脸)说陕白、姚庭春及送信公差说河南地方话、顾读的老师说黄州话。而凡属域外异族番邦和宫廷内待,一概都说北京话,如《法门寺》的刘瑾、贾桂、《四郎探母》中的番邦公主等,要用京腔。

3、脸谱别具风貌

汉调二黄脸谱品种繁多,造型独特,色彩考究。据统计,从上古时期的神农、蚩尤到清代的多尔衮,以及天神、鬼怪等共有450余种,已彩绘322具。汉江派的特点是'笔调细致大方,颜色配合匀净鲜明';洛镇派讲究'直线须直,圆线得圆,白的一大片,黑的一条线'。脸谱分类有:三块瓦、十字架、红花、黑花、五花、吊膛、麦子(白脸)、起旋(左右不对称)、豹儿脸(不挂须)、老脸和红脸(一般指生角戏,如关羽、赵匡胤等)。有的一个人物因年龄、环境、遭遇不同,脸谱也随之变化。《断双钉》、《断太后》、《铡美案》等戏的包公,额部月亮有正有偏,有圆有缺,且月涂红色,脸膛用蓝灰色,各不相同。关羽脸谱通常只用红黑二色,可是在《困曹营》表现出郁闷,《过五关》、《华容道》表现出愤怒,《走麦城》表现出颓丧,都有不同的画法。

4、声腔音乐唱调

汉调二黄音乐为板腔体,由西皮调、二黄调两种主要声腔组成。在传统上,艺人们习称'下把'、'上把'或'下调'、'上调'。下调(西皮)定弦6一3,唱法上讲'眼起板落'即'过牙子板开口'。板式有导板、一字、二六、三流(快二六、流水)、摇板、散板、飞嘹子、快板、滚板、数板(扑灯蛾)等,腔类有流里表、二凡、九眼半、洒头、硬三板、背弓腔、度百草等。上调(二黄调)定弦5一2,唱法上讲究'板起板落'即'顶牙板开口',板式有导板、慢三眼、原板、摇板、散板、飞嘹子、滚板、平板等,腔类有回龙、四柱、流里表、板头、麻鞋底、十八板等。上调变弦法称反调,也叫阴板,有数种板式与腔调。杂腔中有四平、昆腔、徽调、梆儿腔(吹腔)、七句半、唢呐调等。把下调(西皮)一字板和二六板的过门(间奏)重复一遍叫'双环环',是关中派、商洛派区别于汉江派唱腔的特色之一。

弦乐伴奏乐器以胡琴、月琴、高音二胡,俗称'三大件'。武场面乐器早年使用大道锣、大钹、马锣等,建国后以汉江派为首改为苏锣、京钹等,民间自乐社仍沿用传统乐器。另有一种长约六尺的铜管号,俗称'二马驹子',既作战马嘶鸣效果,又在悲剧唱段中吹响,增加壮烈气氛。唢呐和丝弦曲牌共有四百余种,较流行的一百余种。

为您推荐

汉调二黄历史发展

随着商业贸易的兴衰变化,二黄戏也因之呈现出荣枯更替的状况。汉调二黄在陕西的班社遗迹,因明、清两代战争破坏,已难查寻。据说安康县东神河沟王爷庙碑有明正德(武宗朱厚照,1506-1521年)或明永乐(成祖朱棣,1404-1424年)皇帝于此..

汉调二黄传统剧目

传统剧目号称'唐三千宋八百,野史外传数不得',实际流行约1500本以上。演出形式有大戏、座唱和皮影戏三种,特别在人烟稀少山大林密的山区,大戏班流动不便,皮影戏颇盛行。剧本生活气息浓郁,唱词通俗易懂。题材多为历史故事和民..

汉调二黄发展现状

由于受市场经济和现代传媒业的冲击,古老的汉剧艺术从20世纪九十年代起步入了发展低谷,面临失传的危险,解放后陕西全省组建的13个汉剧团纷纷解散。目前,安康汉剧团为全省唯一保留并不断发展的专业团体。近年来,在省市有关领..

汉调二黄流行地域

汉调二黄

汉调二黄也称陕二黄、山二黄、“靠山黄”,或“二黄戏”,陕西省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陕南和陇东。是二黄腔调从湖北沿汉水进入陕西而形成的,汉调二黄因它是在汉水流域由西皮、二黄结合形成,故又多称“汉调”。解放初期..

汉调二黄剧种概况

汉调二黄的剧目丰富多彩,在艺人中久有'唐三千、宋八百、野外史传数不得'之称。除了衰落期间大量遗失以外,仅现所知有传统剧目一千四、五百本之多。其中抄录存本者达九百三十七个整体戏和折子戏。取材范围从上古传说到明..

汉调二黄陕西四大地域流派

汉调二黄在陕西分为关中、商洛、汉中和安康四大地域流派,其中汉中、安康风格相近,又通称汉江派。 关中派 明末至民国初年为其发展流传的鼎盛时期。清乾隆四十年前后,西安一地就有二黄戏班达36个之多。至民国初年仍有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