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演变过程

如今一般所说的楷书,是从汉隶逐渐演变而来的,按照时期划分,可分为魏碑和唐楷。魏碑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体,它可以说是一种从隶书到楷书的过渡书体,钟致帅《雪轩书品》称:'魏碑书法,承汉隶之余韵,启唐楷之先声。'魏碑经常带有隶书的写法在其中,因此它的楷书性质还不成熟,但正因为这种不成熟性,也就造成了百花齐放的场面,意态奇异,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康有为评价有'魏碑十美'。而狭义的楷书则是指到唐朝以后逐渐成熟起来的唐楷,其代表人物有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我们常说的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前三个就在唐朝。到了唐末,楷书已发展到了顶峰,风格已过于规整,于是逐渐走下坡路了。但是'唐书重法,宋书重意',宋朝的苏轼以其诗人的风度开创了丰腴跌宕、天真烂漫的'苏体',堪称'宋朝第一'。宋末元初的赵孟頫,以其恬润、婉畅,形成了'赵体',也就是四大家中的'赵',但是'赵体'严格来讲应该属于行楷,不再是规规矩矩的楷书了,所以初学者一般从'颜柳欧'三体择一入手,这也被公认为学书之正路。下面我将这三体从多个角度作一对比,有的角度还参考了魏碑和赵体,为的是能够全面的认识楷书个体。以上重点对比了'颜柳欧'三体的风格与特点,这里面既有时代的影响,又有个人的因素,如欧体形成于初唐,受魏碑的影响较大;颜体受唐朝以肥为美的审美观点的影响,又较丰腴;而柳体由于柳公权为人正直,'人正则字正'。
楷书欣赏

初期

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钟繇的《宣示表》(左图)、《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观其特点,诚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



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着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而包世臣与康有为,却极力推崇两朝书,尤重北魏碑体。康氏举十美,以强调魏碑的优点。



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古人学书法有这一种说法:'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颜为法,中楷以欧为法,中楷既熟,然后敛为小楷,以钟王为法'。然根据多年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初学写字,不宜先学太大的字,中楷比较适合。

初唐三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楷书,都最适宜作中楷的临摹范本。兹分别简介如后:

欧阳询的正楷,源出古隶,以二王体为基础,参以六朝北派书风,结体特异,独创一格,权威尤炽,其势力深入社会,几为学书的标准本。究其楷书特点,用笔刚劲峻拔,笔画方润整齐,结体开朗爽健。他的楷书碑帖代表作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碑等。

虞世南的楷书,婉雅秀逸,上承智永禅师的遗轨,为王派的嫡系。虽源出魏晋,但其外柔内刚,沉厚安详之韵,却一扫魏晋书风之怯懦。其楷书代表作,当以《夫子庙堂碑》为最。

褚遂良的楷书,以疏瘦劲练见称,虽祖右军,而能得其媚趣。其字体结构看似非常奔放,却能巧妙地调和着静谧的风格,开创了前人所未到的境地,其楷书代表作,当以《雁塔圣教序》为最。

一般说来,写小字与写大字是大不相同的,其原则上是:写大字要紧密无间,而写小字必要使其宽绰有余。也就是说:写大字要能做到小字似的精密;而写小字要能做到有大字似的局促,故古人所谓'作大字要如小字,而作小字要如大字。'又苏东坡论书有'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有余'的精语。以上这些话怎么讲呢?因为我们通常写大字时,以为地位(面积)宽阔,可以任意挥洒,结果字体变成了松散空阔。写小字则正好相反,因为地空间太小,担心写不下就越难免要尽力局缩,往往局缩过当,反而变成蜷促。这都是自然而然的心理现象,极易触犯的毛病。所以苏公'大小难能'这句话,正是针对这种神情而发,更是经验老到之谈。

写小字的重心与笔画的配合,则与大字无大差异。至于运笔,则略有不同。小字运笔要圆润、娟秀、挺拔、整齐;大字要雄壮、厚重。大字下笔时用逆锋(藏锋),收笔时用回锋;小字下笔时则不必用逆锋,宜用尖锋,收笔时宜用顿笔或提笔。譬如写一横,起笔处或尖而收笔处则圆;写一竖,起笔或略顿,收笔则尖;撇笔则起笔或肥而收笔瘦:捺笔则起笔或瘦而收笔肥,同时也要向左向右略作弧形,笔画生动而有情致;点欲尖而圆,挑欲尖而锐,弯欲内方而外圆,钩半曲半直。运笔灵活多变,莫可限定。尤其是整篇字,要笔笔不同,而又协调一致,一行字写出来,错落有致,却又一直在一条线上,如是则行气自然贯串,望之如串串珍珠项链,神采飞扬。

小字为古代
楷书

日用必需的书法,以前科举应试时,阅卷的人大半是先看字,然后再看文章。字如不好,文章再好也要受影响。朝考状元、翰林,尤注重书法。是故凡状元、翰林的小字,都是精妙的。一般读书,也都善写小字。如今硬笔盛行,用毛笔写小字的人不多,但用硬笔临写小楷字帖有事半功倍的明显进效,因此想写好硬笔字,不妨找本好的小楷字帖,加工练习。定能打下坚实基础,裨益终身,受用不尽。

小楷字帖甚多,传世的墨拓中,要以晋唐小楷的声名最为显赫。其中通常包括了魏时钟繇的《宣示帖》《荐季直表》,东晋王羲之的《乐毅论》《曹娥碑》《黄庭经》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唐钟绍京的《灵飞经》等。还有元赵孟頫、明王宠、祝允明等小楷作品的墨迹影印本也是非常好的范本。

钟繇书法,具古朴风格,惟传世作品《宣示表》、《荐季直表》,无一确实者,多为后人传模或临作。欣赏好的摹拓本,可以想像其古雅书风。

宋元

如果说汉魏是楷书的初始阶段,唐是楷书的成熟阶段,那么宋元就是楷书的延伸阶段。唐代楷书法度森严、结构严谨,到了宋元时期书法家们开始追求作品的美感,有的清秀俊朗,有的雍容典雅。

清代

清代的楷书以邵瑛所着的《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为代表,它是在唐初四大书家之一欧阳询《结字三十六法》及明代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基础上系统、全面地研究剖析了汉字结构组合规律,归纳总结出九十二种汉字结体书写的方法,并各有典型例字。《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是一本较为完整、实用的法帖,更对后世书者影响巨大,不仅适于初学书者临习,也可供书法爱好者参考欣赏。九十二法对初学者了解间架结构有指导意义,是初学者的启蒙导师。《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成书100年后,被着名书法家黄自元临摹并推广。在清末及民国初年达到了家喻户晓、人手一册、学书之人案头必备的程度,至今仍有广泛影响力。

为您推荐

两个时期音乐内容的演变

  (一)诗词与音乐的结合   《玫瑰三愿》原本是一首诗词,由龙榆生先生创作于1932年的上海。后被作曲家黄自先生选中,为其配曲,成就了这首不朽之作。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这首艺术歌曲《玫瑰三愿》,既有中国古诗词的吟诵风..

维纳斯艺术形象的演变

  (一)古希腊时期的维纳斯   古希腊文化精华主要体现在其神话传说、神庙建筑和人物雕像上。在古希腊的艺术作品中可以看到,神具有人类的外形、语言以及情感,神人是“同形同性”的。因此,这一时期,维纳斯雕像的美既有神..

高腔历史渊源及演变

以弋阳腔为代表的高腔,渊源是比较清楚的:宋元时期的南北曲,孕育了高腔音乐。从史料和所演剧目等方面,都能看出宋元南曲与高腔之间的渊源关系,此外,在演唱方式和伴奏形式上,高腔的'帮腔'及打击乐伴奏和南曲'一唱众和'及'不被..

双簧管历史演变

楷书学习方法

中楷比较适合作大字要如小字,而作小字要如大字。(陈槱《负暄野录》) 楷书临习章法 章法是书法艺术形式美的重要组成部分。点画是线条美,间架结构是局部的构图美,章法是整体构图美。赵体楷书的章法,可以从两个方面研究和..

楷书楷书四大家

欧阳询 欧阳询——欧体 欧阳询《九成宫》 生于南朝陈武帝永定元年(557),卒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人(今湖南)。以楷书和行书着称。为书法史上第一大楷书家,其字体被称为'欧体',与颜(真卿)体,柳(公权)体,赵(孟俯)体并..

楷书演变过程

如今一般所说的楷书,是从汉隶逐渐演变而来的,按照时期划分,可分为魏碑和唐楷。魏碑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体,它可以说是一种从隶书到楷书的过渡书体,钟致帅《雪轩书品》称:'魏碑书法,承汉隶之余韵,启唐楷之先声。'魏碑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