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与上帝人物介绍

格茨

作家笔下的格茨两次追求绝对的恶和绝对善的失败,让他不得不放弃或当魔鬼或当圣人的伦理之战,也有评论侧重分析'道德实践中动机和效果的悖论'。

格茨没有遵循自己定下的完全作恶的伦理要求,不仅是因为海因里希以自己惊人的洞察力和智慧,不失时机地给格茨以激将,更重要的是他毕竟是一个有理性意识的人,他也有人类所普遍具有的伦理情感。当他知道自己的兄弟被狼咬得面目全非时,他说'这笔账让我来跟它们算。我要率领整个军队去打狼,我要把阿海梅森林里的狼全部剥了皮'。当银行家为了推脱责任,告诉他大主教是热爱和平的,孔拉德才是这次战争的罪魁祸首时,格茨声色俱厉地反驳:'是这头老驴把他逼到绝路……'。于是我们看到了以作恶着称的格茨的另外一面,看到了他内心深处无法割舍的伦理亲情。如果他和普通人一样,有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凭借其杰出的军事和领导才能,他极有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或改革者。他的作恶行为,完全是在私生子身份这一诱因的激发下,兽性因子所体现的自由意志的泛滥的表现,所以他的作恶的行为,事实上并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如果他真的毫无人性,不会受到丝毫理性意志的约束,那么海因里希的激将也不会起到任何作用,沃尔姆城的居民在那个晚上就无法免遭浩劫。他作恶仅仅是自己对私生子身份无能为力的反抗,也是他对自己合法身份的积极追寻。

格茨向善的行动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但是在这个的阶段,他的选择和行动几乎都是在理性意志的指导下完成的。他把土地分给农民,虽然正如纳斯蒂预言的那样会引发暴乱,农民根本无法保住土地,但是他的确是希望农民可以过得好一些。他拒绝让农民参加战争,不仅仅是因为他宣扬爱可以斥退战争,拒绝以暴力的形式进行革命,更重要的是他了解农民的战斗力,如果让他们参加战争,无疑是让他们白白牺牲性命。因为他们既没有武器,也没有知识,人多是唯一的的王牌,如果参加战争必将造成大批无谓的牺牲。当纳斯蒂以要牺牲两万人来救十万人的高调言论争取更多的农民加入战争时,格茨据理力争:'要是我有把握就好了!纳斯蒂,你可以相信我,我知道打仗是怎么回事,如果我们卷入这一次的战争,我们只有百分之一赢的希望。'格茨的分析无疑是正确的,在农民的基本素质和战斗力无法得到训练和提升的情况下,他们取胜的可能微乎其微。他本着对自己所管辖范围内农民的生命负责的态度,拒绝加入其他地区的农民战争。虽然他用爱来斥退战争的构想,在当时的伦理环境中基本无法实现,但是正如格茨预言的那样,他们不会打仗,如果挑起战争,他们也就完了。

或许格茨应该对在大火中丧生的农民负责,因为在战与不战都要面临死亡的情况下,勇敢战斗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否定格茨在理性意志指导下的思考和做出的选择。如果说他真的错了,那就错在他以圣人作为自己追求的伦理目标,对于战争,他主张用爱来斥退,因为他不允许暴力的存在,不允许恶行的存在。对于自己,他试图把兽性因子从身上完全排除出去,因此我们看到了一个自我折磨的格茨,一个竭力克制自然本能需求的格茨,如果不是希尔达的帮助和照顾,他必定早已魂归天国了。希尔达告诉他:'如果你的灵魂中不是经常保持着一个欲念的话,你就有可能把自己忘了。'希尔达以此来劝慰格茨,因为灵与肉的完全背离终将会导致悲剧。人们可以主观地怀着成为圣人的美好愿望,并以此作为自己的伦理追求,但是事实上却几乎无法做到。因为无论是社会中的人还是文学作品中的人,都是作为一个斯芬克斯因子存在的,没有纯粹理性的人,也没有完全是兽性的人。那些出现在宗教和道德理想中的圣者或恶魔形象,其目的只是为我们树立效仿或警戒的榜样。但是兽性因子的存在并不可怕,因为它不是定义我们成为怎样的人的决定因素,只有发挥人性因子的主导作用,让理性意志约束自由意志,我们才能成为有理性的人。当格茨认识到自己完全作恶和向善的行动都不可避免地以失败收场时,他才顿悟:决定作恶和行善的都是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在这个时代,好与坏是不可分割的,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

海因里希

海因里希是格茨行动的见证者和评判者,他在关键时刻保全了教士和沃尔姆城居民的性命,对格茨的人生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他的人生也同样充满了悲剧性。教会哺育了他,教给他知识,让他成为了教士,教会对他有养育之恩,但是他却以穷人的神甫自居,他爱穷人,并愿意和他们一起受苦。在他看来,他可以既属于教会,也属于穷人,但是在教会和穷人的天平上,他却难以找到平衡点。所以,他只能在穷人在受苦时,站在穷人的一边,穷人想杀害教士时,他站在教会一边。他和格茨一样,也有自己无法摆脱的在夹缝中生存的身份,他得不到农民首领纳斯蒂的信任和理解,其原因就像纳斯蒂说的那样'你得罪我们的是:你是一个神甫,而一个神甫不管他怎么样,却终究是个神甫。'海因里希因为和穷人的关系而受到教会的排斥,但是他也无法和穷人完全站在一起。他想成为教会和穷人斗争中的调停者,但却事与愿违。当教会和穷人都把他当作叛徒时,他感到委屈,并竭力为自己辩护,因为他不明白自己怎么可以同时背叛所有人。

当他在教会和穷人之间无法取舍时,又莫名其妙地拥有了决定两百个教士和两万农民的命运的权利。命运给他开了个如此大的玩笑,让他无法玩弄平衡的伎俩,必须在两者之中做出选择。正如他向大主教抱怨的那样:'要么穷人杀死教士,要么格茨杀死穷人,要么死上两百个教士,要么死上两万个老百姓,你要我作一个左右为难的抉择。'一边是恩深似海的教会,一边是情同手足的穷人,我们可以想象他选择时的痛苦。他忍受着内心的煎熬,艰难地来到格茨的营帐,当他犹豫不决而又想离开时,他才意识到自己逃走或者自杀都无济于事,因为两者都是他保持沉默的方法。格茨说他像'落入捕鼠器的老鼠',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格茨以私生子的身份向他问好,因为在格茨看来,他也是私生子,是教士和贫困结合的可怜产物,他和格茨一样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自己的位子。

萨特正是通过海因里希在教会和穷人之间无法做出选择,而又不得不做出选择的境遇,揭示了人生中总会面临种种无法摆脱的困境。海因里希所面临的困境具有人类的普遍性,虽然两个道德选项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内涵,但其实质却总是有着惊人的相似。在人类的生命长河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境,也需要在诸多的十字路口做出选择。有些选择可能不会在人生的进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但是有些选择却能够改变生命的轨迹。海因里希的悲剧也告诉人们:很多情况下,人们不得不做出选择,不能因为无法选择而保持中立的态度,尽管一旦选择,也许就意味着悲剧。

为您推荐

魔鬼与上帝作品影响

萨特的《魔鬼与上帝》(1951)是一部气势磅礴、场面宏大,融历史传奇与现代哲理为一体,具有史诗风格的观念戏剧。在这部戏剧中,萨特打破了他一贯以'人与境遇'为戏剧冲突主题的模式,把人物的自由意志和自由观念上升为戏剧冲突..

魔鬼与上帝内容梗概

《魔鬼与上帝》描写的是大半生都沉浸在战火中的军事天才格茨弃恶从善的经历。格茨原本打算围攻并血洗沃尔姆城,神甫海因里希为了保护教士将城池地下道的钥匙交给了他,但他后来却突然放弃了计划打算弃恶从善,海因里希与他..

魔鬼与上帝人物介绍

格茨 作家笔下的格茨两次追求绝对的恶和绝对善的失败,让他不得不放弃或当魔鬼或当圣人的伦理之战,也有评论侧重分析'道德实践中动机和效果的悖论'。 格茨没有遵循自己定下的完全作恶的伦理要求,不仅是因为海因里希以自..

魔鬼与上帝

魔鬼与上帝作者简介

让-保罗·萨特 让-保罗·萨特(Jean-PaulSartre,1905-1980),法国当代着名哲学家、文学家、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是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创始人之一,被誉为'存在主义的鼻祖'。 让-保罗·萨特190..

上帝的指纹②

基本信息  作 者:(英)汉卡克 著,胡心吾 译   出 版 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1   字 数: 550000   页 数: 全2册   开 本: 16开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802285118   包 装: 平装..

上帝杀龙②

  要到北方的齐国去,中途遇到占卜吉凶的人。他对墨子说:“上帝今天在北方杀黑龙,先生的肤色黑,不可以到北方去。”墨子不听他的劝告,往北方走去,到了淄水,不能顺利过河,只得返回。占卜吉凶的人说:“我早就说先生不能往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