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征明轶事典故

愈老愈妙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起点,书法技艺通过坚持练习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为人造杯

苏州城里有位向慕儒风的大富翁特别钦羡文征明,专诚恭请他来家宴饷。时值夏秋之交,宴毕天已晚,主人衷诚地挽留他住宿,翌日再还家。文氏感到盛情难却就留下了,当他入睡榻从罗帐中见到榻前桌上摆列满了一整套银铸餐具——主人原意是明晨先生还家时以之作相赠礼品。文氏并不知其赠意,猜测可能主人在炫富献殷勤吧。正当文氏刚躺下,从帐中望出去只见有个人悄悄地从桌间摸去了两只银杯,原来这个人也是日间宴席上的一名陪客。此时文氏并未声张,只是暗想:若吾说出来,这个人与主人的交情从此就断绝了!可是少了两只杯子呀……他一清早就独自返还了,临走留下了一张便条:杯两只吾暂时借去一用。还到家文氏就探询明了杯为某银匠所制,于是他就请此银匠复制了两杯子(花时半个月),送偿还大富翁家了事。

吃亏送银

一私塾先生失业后将50两银子存放于文征明家中,并希望按照市面利率逐月取息以作家用。文征明接见了他告诉他文家从不经营借贷事务,劝他存入某个钱铺中好,孰知老儒某竟对文征明说道:'这一些情况吾都知晓,只是吾不相信任何一家钱铺,只信任你文爷一人。'文征明在了解了对方的养家困难后二话不说就收下了五十两银子,从此开始老儒某家逐月来文家领取月息(自然是文征明私人贴补的)。几年后的一天,老儒某因家有急需就来文家从文氏手中取还了那五十两银子,不久他就去世了。但是老儒某却未曾及时告知自己儿子,五十两本金已经取回了,故而其儿子于月头上又来文家领取月息,文征明并不说穿它还照旧付出了月息。当晚老儒某的儿子做了一个梦,梦见父亲责骂自己说:'文先生是一长者,吾往昔因有急需已取还五十金了,吾在某书书尾有记文,望尔将多领之息银奉还。'其子醒来后赶忙在书箱里找出某书,翻至书尾果然见父所记已取还五十金之文。第二天一早他就来到文府见到文征明就叩头致歉,并奉还上一两二钱半的月息银子,孰知文征明非但没收纳那息银,反而又拿出了五十两纹银给老儒某之子,诚恳地对他说道:'日前令尊迫于急需,五十两本金确已取还。今日得悉他已仙逝,这五十两银子算作吾文某敬令翁之'赙布'。

入仕退仕

文征明出身于官宦世家,早期考取功名仕途不太顺利。明清时代,凡经过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江南春图员',亦即所谓的'秀才'。文征明在生员岁考时,一直考到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五十三岁,一直未能考取,白了少年头。五十四岁那年,受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到了京城朝廷,经过吏部考核,被授职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诏的职位。这时他的书画已负盛名,求其书画的很多,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挤,文征明心中悒悒不乐,自到京第二年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三年中打了三次辞职报告才获批准,五十七岁辞归出京,放舟南下,回苏州定居,自此致力于文书画,不再求仕进,以戏墨弄翰自遣。晚年声誉卓着,号称'文笔遍天下',购求他的书画者踏破门坎,说他'海宇钦慕,缣素山积'。他年近九十岁时,还孜孜不倦,为人书墓志铭,未待写完,'便置笔端坐而逝'。

后世影响

其一,众多文氏后裔与门生,汇成蔚为大观的吴门书派,使文家笔法风靡江南,大有笼罩一代之盛。从周道振、张月尊同纂的《文征明年谱》中所附《后裔表》与《及门表》来看,文氏后裔中有擅长文艺者及门生各达五十多人,其后裔则跨越明清两代,门生中则有三十余人兼善书法。在文征明后裔中,文彭、文嘉、文振孟等均非常杰出。文彭不仅书画继承家风,而且开创吴门印派,成为文人篆刻流派的开山之祖。文振孟则有'书迹遍天下,一时碑版署额与其曾祖相'之誉。这一时期文家笔意风靡江南,此间情形在翁方纲一段题跋中有所反映:'予尝见明初人手迹,每多深得赵书神致,实遥接周驰之后。明中叶,而犹未大变。宋、沈、詹、解虽自成格,而所津逮,无若吴兴之绵远、。直至文衡出山,而江左字体,乃多用文家笔意,不仅赵体。'即使到明末董其昌将松江书风推至巅峰,吴门书派衰微之时,吴中一带的文氏书风仍未被董氏取代。其实董其昌的成功也离不开文征明对他的影响。

其二,对董其昌的影响。文征明的书艺风靡江南,影响巨大,但吴门书派至明末却日见衰微。而董其昌在此间崛起为一代大师。董其昌的聪明之处在于不师文征明之迹,而师文征明之心,师文征明之径一力追古人。董其昌在学书之初即以文征明为参照与竞争的对象。参阅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我们可以了解了董其昌的评论,研习过晋、唐、宋人法书名帖基本上也是文征明所研习过的,此外董常以己书与赵孟府相比。这些正是文征明的学习途径。可见董其昌能在吴门书画衰微之时异军突起,文征明对他的影响至关重要。

其三,文氏书艺,远播日本。文征明生平立下三不应的规矩,即'宗藩、中贵、外国'三不应。文征明书画不肯应酬外国人,恐怕与他痛恨当时楼寇经常从海上来犯骚扰有关。尽管如此,他的书画还是流传海外,以日本的最多,并以书法为甚。这一时期,文征明的书法在日本得到传播。而当时中国己进入清朝康熙年间,书法专重董其昌时代,至于有清一代,帖学书家并重赵董,而文征明不与焉。

为您推荐

五音戏典故来源

五音戏,原名'周姑戏'。距今大约一百多年前。在章丘、长山(当时的县名)交界处,有一座庙,庙内有一个尼姑,姓周,人们不知其名,只知叫周姑子。此人善唱小曲小调,经常口哼小曲四处化缘。周村是她常到之处(此时周村已是鲁中商业重镇,..

阳春白雪成语典故

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汉】刘向《新序》卷二《杂事第二》:'辞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

中秋帖三希典故

《中秋帖》传为王献之所书,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珣的《伯远帖》合称'三希',现藏故宫博物院。《书断》中说:'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中秋帖》书法纵逸豪放,应是王献之创造的新体..

郗璿轶事典故

链子桥浪漫典故

链子桥上的15分钟浪漫在布达佩斯,你必须要做的事,就是选个清晨,牵着爱人的手,踱过链子桥,它并不长,5分钟就能走过,但它足够你慢慢走过,哪怕桥上的15分钟,也会让你相信,没有行走在布达佩斯的桥上,就不能真正感受到真实的布达佩斯..

典故②

概述  典故------典制和掌故。   掌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

典故杂吟②

  ——《典故杂吟》赏读   一首题为《典故杂吟》的小诗,其奇异独特、诗苑罕见,现特将这首小诗连同笔者读后之后小得抄录下,于以飨读者朋友。   请先来读小诗:   沧桑世事见天壤, 唇齿衔环今古情。.   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