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灯戏贵于创新

四川灯戏的剧目内容,不应简单地停留于不断'反映'的层面,更应当体现在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方面。这既是人类艺术发展的共同目标,又是四川灯戏的底蕴和本质。因此在理论上,'贴近现实'不等于'反映现实';'贴近生活'不等于'反映生活';'贴近群众'不等于'反映群众'。四川灯戏的形式,不应拘泥于固有声腔音乐或传统表演技艺的重复,更应当体现在现代肢体动作语言自由组合与灵活运用方面。也就是说,传统的艺术精神必须与现代的审美时尚有机和谐地统一起来,才能够适应今天观众的审美需要。我们高兴的看到,川北地区的《包公照镜子》、《赶隍会》、《郑桥买缸》、《灵牌迷》等一批灯戏剧目,在内容与形式的探索与创新方面已经成功的迈出了可喜一步。这些剧目十余年前在北京、上海等地演出,不仅广受群众欢迎,而且倍受同行专家、学者的赞誉,为四川灯戏如何扬长避短而开拓创新方面提供了值得认真总结的有益经验。遗憾的是,这种在继承基础上的改革与创新,由于人们的观念滞后兼以人力、财力的匮乏,并没有坚持下来的环境与条件。

为您推荐

四川灯戏保护措施

四川灯戏的命运,掌握在巴蜀地区生存主体的手中。决定于戏曲事业的领导者、研究者、从业者、爱好者是否真正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与传统旧观念的负面影响划清界限,是否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而形成合力开拓进取。特别是党的十..

四川灯戏濒临灭种

如从明代与灯会结合的'有灯有戏'之'灯戏'算起,四川灯戏已约有400年历史。即便从清代嘉道年间'剧中实无灯'之'灯戏'开始计算,四川灯戏也流传了约200年。但目前四川演出的'灯戏',实指川剧的一种'声腔剧目'。例如1984年以来..

四川灯戏历史沿革

对四川灯戏历史沿革的重新考察:数十年来,四川戏曲界论及的'灯戏',在川剧研究中被视为'声腔',在剧种划分中又被视为'剧种'。这种对'声腔'与'剧种'不加区别的认识,又引申出'灯'、'戏'不分的泛解。今不妨把四川戏曲史志研究..

四川灯戏名称来源

四川灯戏探究声腔

四川灯戏的现状是声腔不是剧种.20世纪80年代,四川灯戏被视为一个'声腔剧种'(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分类目录'戏曲声腔剧种'及'四川灯戏'条)。但在国家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今天,四川灯戏既没有代表..

四川灯戏简介

戏曲剧种。流行于川东北和川北一带。原为农民庆贺丰收和春节时平地围灯边歌边舞的'跳灯',后来逐渐发展为有故事情节的'灯戏'。据说清乾隆、嘉庆年间已有演出活动。后来,由于农村经济破产,灯戏班纷纷解散,部分灯戏艺人便与..

四川灯戏

灯戏,是源于川东北的地方剧种,它是由广大劳动人民创建,经长期发展不断完善和丰富的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瑰宝,也是一代又一代的无数民间艺人心血与智慧的结晶。灯戏始为自编自演,忙时生产,闲时进行,多为业余性质,或只在农村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