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灯戏历史沿革

对四川灯戏历史沿革的重新考察:数十年来,四川戏曲界论及的'灯戏',在川剧研究中被视为'声腔',在剧种划分中又被视为'剧种'。这种对'声腔'与'剧种'不加区别的认识,又引申出'灯'、'戏'不分的泛解。今不妨把四川戏曲史志研究中提及的四灯戏作一归纳比较,然后统分为'有灯无戏'、'有灯有戏'、'有戏无灯'三种略加辨析。

一是唐宋时期的'有灯无戏'。例如《成都市志·川剧志》'概述'中,引用的唐代卢照邻《十五夜观灯》诗'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宋代陆游在成都所作《汉春宫》词'元夕灯山,花时万人乐处,敧帽垂鞭',元代费着《岁华纪丽谱》记'唐明皇上元京师放灯,灯甚盛。叶法善奏曰:‘成都灯亦盛’'。这些记载,实际上属于'有灯无戏',与'四川灯戏'并没有什么关系。

二是明代嘉靖年间开始的'有灯有戏'。例如《中国戏曲志·四川卷》引用的《洪雅县志》载:'元夕,张灯放花结彩棚,聚歌儿演戏剧'。《阆中县志·神会》载:'五月十五日瘟祖会,较诸会为甚,旧在城隍庙,今移太清观,醮天之夕,锣钹笛鼓响遏云衢,演灯戏十日。每夜焚香如雾,火光不息。其所谓灯山者,亦如上元'。这些记载表明,明代下半叶,'戏'不但已进入灯会,而且还进入神会,从而丰富了灯会、神会等民间习俗的内容和延长了这些活动的时间。至清代中叶,四川仍流行'有灯有戏'之灯戏。如乾隆年间,苍溪有'上元,放花灯,演灯戏'的记载(《苍溪县志》)。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双流县举人刘止塘的《蜀中新年竹枝词》曾记载:'花灯正好月华催,无那书声入耳来。看戏看花都未了,伤心竹马竟成灰'。

三是清嘉庆、道光年间的'有戏无灯'。例如《中国戏曲志·四川卷》和《成都市志·川剧志》都曾述及:在19世纪初,四川灯戏已不限于灯会、神会演出,而是更加广泛地走进了民间平时祈神、驱邪和田间院坝庆贺丰收的娱闲活动之中。例如川北地区的灯戏,即与民间祈神佑福的'庆坛'仪式密不可分(主持仪式的端同时也是灯戏艺人)。嘉道年间寓居蜀地的浙江人范锴记:'俗有优伶,专演乡僻男女秽亵之事。歌词俚鄙,音节淫靡,名曰‘梁山调’,与弋阳、梆子迥别,昔以伤风败俗,禁不入城。无赖者恒于夤夜征歌,故曰‘灯戏’,又曰‘倡灯’,剧中实无灯也。近则川之东北郡村邑郭间,筑台竞演,昼夜不分,盈途喧笑,士女聚欢,恬不为怪。迨夕阳人散,犹津津乐道之'(《苕溪渔隐诗稿·蜀产吟》)。而嘉庆年间的《成都竹枝词》'过罢元宵尚唱灯,胡琴拉的是淫声;《回门》、《送妹》皆堪赏,一折《广东人上京》'、道光年间李传杰《恬养知室诗存》咏'灯戏'诗中'戏楼夜敞千人集,列炬林中鱼贯入'等描述,则表明四川灯戏已成为一种在群众中颇有影响的民间小戏,冲破了'禁不入城'的藩篱。

19世纪的四川灯戏,如与明代'有灯有戏'之灯戏相比较已大有不同。除显示出'有戏无灯'的特征而渐趋成熟外,还蕴含'移民填川'中各省原籍文化习俗以及诸腔剧种入川流变的影响因素。例如表演方面与花灯戏、花鼓戏、端公戏等融合并汲取了皮影戏、木偶戏的表演技艺,现在仍能见到'伴灯儿'表演和皮影身法、木偶身法;剧目方面已汲取成熟剧种的营养而充实了戏剧内容,如《思兄骂媒》、《请医》、《遇龙封宫》《雪梅教子》、《三孝记》、《四下河南》、《汲水蓝桥》等剧目,皆移植于其它剧种;声腔方面如四川梁平县(旧称梁山县)'剧中实无灯'之灯戏(四川称此为'灯戏的老祖宗')的'梁山调'(亦称'良善调'、'胖筒筒调'、'端公调'),已渐沿长江中下游流变于湘、鄂、赣、闽、粤等地区被称为'川调'或'四川腔',对当地花鼓戏、花灯戏等民间戏剧的声腔音乐产生过深远影响(有的研究者认为'由此形成了一种腔系')。例如咸丰二年(1852年)刊印的湖北五峰《长乐县志》卷一二《风俗志》载:'正月十五夜,张灯演花鼓戏,演戏多唱花柳戏,其音节出于四川梁平县,又曰‘梁山调’'。此志还附有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田泰斗的竹枝词:'逐户灯光灿玉缸,新年气象俗敦庞,一夜元宵花鼓闹,杨花柳曲四川腔'。

在20世纪,四川灯戏已广泛流行于巴蜀城乡各地。并因地域、方言、剧目、音乐、表演等差异表现出相对不同的地方风格和特色。较有代表性者,如以喜剧见长而流行于南充地区的'川北灯戏'(俗称'灯儿'、'喜乐神'、'大铺盖'),擅长悲剧而源于梁平县的'梁山灯戏',以载歌载舞的'单边戏'着称而流行于涪陵地区的'秀山花灯戏',以及流行于雅安地区的'芦山花灯戏'、流行于泸州地区的'古蔺花灯戏'、流行于乐山地区的'夹江堂灯戏'、流行于巫山县的'踩堂戏'等。在幅员广阔的巴山蜀水间,尤以'川北灯戏'的影响最大。

为您推荐

在历史与现实中穿行

  《梁思成 林徽因》是一部优美动人的历史题材纪录片。主创们用了将近三年多的时间搜集和整理资料,拜会“梁、林”的亲属和好友,走访他们曾经学习和生活过的地方,努力去感受两位学者的生命体验和精神世界。片中两位主..

拼布艺术历史的发展

  拼布艺术长久发展以来与市场营销等行为方式相结合,不仅促进了在日本的推展成功,也传播到了南亚和韩国等周边亚洲国家。现在,拼布也逐渐进入中国市场,首先在台湾,然后逐渐被中国内陆地区接受和发展。现在在中国广州大学..

山西开花调的历史背景

  山西是民歌的海洋,提到山西民歌就不得不提到以下几个地方:河曲以山曲闻名,左权以小调出彩,祈太的秧歌扭一扭,让人不想走,船工号子唱一唱,让人有力量。这其中又以左权县的开花调最有特色,左权的开花调在2006年被评为第一批..

擅长历史人物故事画

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艺术史是在艺术和艺术家的发展中考察历史的。中国木雕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出现不少初具雏形的木雕工艺品。我国木雕作品日臻完美,特别是明清木雕工艺已非常成熟和精湛,主题也拓展到了生活风俗、神话故事..

传统剪纸艺术的历史、发展、用途

  1.传统剪纸艺术的由来   中国的剪纸艺术,传说起源于西汉,汉武帝为了纪念去世的宠妃李氏,请民间的术士使用麻纸(因为当时人们只会用麻纤维造纸)剪了一张李妃的影像,用于追思,据说这就是中国最早剪纸的由来。东汉元兴元..

拼布艺术及拼布服饰历史的回顾

  (一)拼布及其艺术特色   拼布也即为将不同的布料进行拼接起来,以形成新的服装。跟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变废为宝”是一种意思。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用性很强,创造力也很强。而且也是现在人们生活中所普遍使用的一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