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音乐唱法

长调蒙古民歌主要艺术形式之一,主要流行于牧区。内部结构较自由,题材集中表现在思乡、思亲、赞马、酒歌等方面,在一首民歌中所反映的内容多集中于一个侧面,很少有长篇巨制。如流行于阿拉善的《富饶辽阔的阿拉善》、《轮番酒之歌》、《查干套海》、《辞行》、《牡丹梁》等,流行于呼伦贝尔的《辽阔的草原》等,流行于锡林郭勒的《小黄马》、《思乡曲》等,都是乐段体的长调民歌。
蒙古音乐

短调与长调对比而得名。内部结构较规整,有的为两句式,有的为四句式或其它结构形式,乐句之间与唱词之间的结构形式与布局较长调民歌协调、对称。流行非常广泛,自治区各地的短调民歌,也因地域与部族的不同而各呈风韵。如鄂尔多斯短调民歌《成吉思汗的两匹青马》、《金怀》、《引狼入室的李鸿章》、《锡尼喇嘛》和科尔沁短调民歌《钢铁州城的九音钟》、《美酒醇如香蜜》、《六十三之歌》、《北京喇嘛》等,就各有特点。

潮尔蒙古族民歌中的多声部民歌,即由主旋律和一个持续音低声部形成的对比性复调音乐。该持续音多用本调的属音,任主旋律如何变化,下面的持续音不变。锡林郭勒盟民歌《成吉思汗颂》等即属此例。

扎恩达勒达斡尔族民歌的主要艺术表现形式。共有三种:一是词曲固定,不能随便改动的扎恩达勒,如《心上人》、《伊齐肯乌根》、《哎哟,妈妈》等;二是即兴填词演唱,但曲调固定的扎恩达勒,题材内容可以由演唱者自由填词;三是词、曲均可即兴编唱的扎恩达勒,基本上属于创作,如《怀念朋友》、《逃难歌》等。第三种经过人们传唱后,又循环演变成第一种。扎恩达勒的衬词以讷耶尼耶为主,或冠之首,或殿于尾,或置于中,也有的曲调通篇吟唱讷耶尼耶,并无正文。达斡尔民歌以宫调式为主,也有徵、商调式。其旋律舒展悠扬,有起伏。达斡尔族人民为了保卫家乡、保卫祖国,在历史上曾与沙俄侵略者进行过英勇斗争,如《达斡尔民族歌声》,是本民族中广为流传的一首民歌。解放后,产生了许多歌颂党、赞美社会主义祖国的新民歌。

赞达拉嘎鄂温克族民间小调、山歌之类民歌的总称。就赞达拉嘎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演唱特点而言,有字少腔长、犷达悠长的慢速演唱的,也有字腔统一(或基本统一)、节奏紧凑的快(或中快)速演唱的。在旋律方面有时出现高低八度的重复,音域最宽者到十五度。在旋律的进行中,长音或尾音的装饰很有特点。其调式多以宫、徵为多,羽次之。鄂温克族民歌的旋律具有简洁朴素的特点。传统民歌的题材,有表现生产劳动的,如《黄羊之歌》、《德敖奎河》,表现反抗斗争的如《出征歌》、《歌唱海兰蔡将军》;表现爱情的,如《奔马》和《金珠与珠烈》,其它还有赞歌、风俗歌、儿歌等。

赞达以山歌、小调为主的鄂伦春族民歌。题材有赞歌、情歌、劳动歌、诙谐歌、儿歌等。因为鄂伦春人长期的游猎生活,形成了节奏自由、旋律高吭悠扬的特点,如《各民族欢聚我幸福》、《远方来的鹿》等,也很有特点。旋律音域较宽,达十四度左右,多用羽调式,较少用宫调式与徵调式。旋律音阶多用五声,鲜有六声。曲式结构为二乐句或四乐句单乐段体,一些长篇的叙述歌也多如此。衬词多用'讷咿耶'几个字。解放后,鄂伦春人民即兴编创出许多新民歌,如《鄂伦春小唱》,流行于全国。

漫瀚调汉语译意为沙漠调。民歌的一种形式。主要流行于蒙古、汉杂居的伊克昭盟准格尔旗、达拉特旗和包头市土默右旗,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等地。尤其以包头市漫瀚剧团最为出名。主要特点是:旋律以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为主,吸收了爬山调的特点;唱词以汉语为主,但又吸收了蒙语词汇,使两种风格的旋律互相揉合,两个民族的语言混合使用。如《王爱召》、《栽柳树》,均属此例。其它还有《阿拉坦岱日》、《扫帚花日》、《毛主席带将幸福来》等。

爬山调也叫爬山歌、山曲儿、小曲儿、曲曲儿等。内蒙古地区有后山调、前山调、河套调之分。后山调流行于阴山北麓,旋律高吭悠长,音程跳动大;河套调流行于巴彦淖尔盟河套地区,旋律优美,感情细腻;前山调则主要流行于土默特平原,其特点是兼有后山调与河套调之长。演唱者,或牧羊人、或赶脚人、或村姑、或农夫,喜也歌,忧也歌,又各有所长。演唱形式有室内与室外之分:室外歌者多为男性,腔长调大,内容不限;室内歌者多为妇性,其调门较低,旋律柔美婉转。题材很丰富,从花鸟鱼虫、五谷八畜、吃喝拉杂以至于演唱者本人的夙愿和喜怒哀乐等,笑骂褒贬,插科打诨皆能成颂。其句式为典型的上下句结构,比、兴、赋等手法应用普遍而有特点。爬山调的演唱,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曾以它简单的艺术表演形式和通俗易懂的唱词内容,在大青山抗日根据地起过积极的宣传作用。解放后,广大人民即兴编创了许多新词,在社会上广泛流行。

火调泛指每年正月十五农村扭秧歌所演唱的民歌。最初,这些民歌和秧歌舞配合演唱,以后渐次分离出来,成为单独的民歌演唱形式。曲目很杂,有的是从其它艺术形式中移植而来。共同特点是结构整齐,节奏性强,旋律简朴流畅,便于咏唱,容易普及流传。如《三国调》、《珍珠倒卷帘》、《凤凰九九图》等。

地方小曲在城镇或某一地区普遍流行的民歌小调。旋律风格是'南腔北调'。演唱形式,有劳动号子、风俗歌、记事歌、诙谐歌、儿歌等;题材内容天南海北,包罗万象,如花鸟鱼虫、四季五更、儿女情长以及社会上的重大事件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有些地方小曲,在配合历次政治运动(如土改、剿匪、镇反、婚姻法、抗美援朝、取缔一贯道等),均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

为您推荐

内蒙古地区钢琴作品民族风格创作的分析与把握

  在内蒙古地区钢琴作品的形成、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中,它将钢琴艺术的技巧本身发挥到了极致,从而使得其民族音乐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凝练与升华。这些钢琴作品我们如果概括起来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种情况..

蒙古族流行唱法声乐艺术特征

  蒙古族流行歌手再进行演唱时同样也融入了蒙古族声乐的特点,同样也表现了蒙古族声乐的艺术特征。   如韩磊在进行演唱时他将“换气活”、“呼吸深”的技巧运动到了流行音乐的演唱中,齐峰将“诺古拉”这种演唱技巧..

蒙古族美声唱法声乐艺术特征

  美声唱法发声技术同长调歌唱艺术发声方法存在的共性规律,最根本的是二者都十分重视呼吸法运用的正确与否,这对歌手的艺术歌唱发声技术是具有非常大的作用的,是一种人体机能运动体系的艺术歌唱活动。在西洋“美声唱法..

蒙古族民族唱法声乐艺术特征

肃北蒙古族长调的艺术特色

  肃北蒙古族人们都比较热情好客,也很豪爽,同时他们也有比较特殊同时也很独特的生活习俗,这些习俗也体现了他们的种种生活方式和态度,这些也决定了他们的艺术形态和风格。所以肃北蒙古族长调的发展与肃北蒙古族人的生活..

内蒙古呼麦艺术的产生

  呼麦,是指一个人只是单纯地依靠自身发声器官,在气息和特殊发声方法的作用下,产生和声音效的艺术现象。表演者采用闭气的方法,使气息强劲地冲击声带,发出粗犷的气音,形成低音声部,加之口腔共鸣的调解,集中泛音,唱出透亮的金..

当代蒙古族舞蹈与藏族舞蹈的艺术特征分析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蒙古舞蹈与藏族舞蹈作为我国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让各民族人民都认识到它的独特魅力。民族舞蹈除却其本身的舞蹈艺术特征以外,还体现着浓厚的地域性文化特点,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