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剧发展

串客进入上海后,随着演唱艺术的丰富与发展,经历了宁波滩簧、四明文戏、改良甬剧、新甬剧几个阶段,形成了能适应广大观众审美要求,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戏曲剧种。早期所演剧目大都是一生一旦、二生二旦等的小戏,如《借披风》、《绣荷包》、《拔兰花》、《卖馄饨》、《秋香送茶》、《双落发》等,大抵为表现男女爱情故事。伴奏比较简单,以一锣一板为主。随着观众欣赏要求提高和演出市场竞争激烈,宁波滩簧在演出剧目、唱腔及伴奏、舞台美术及化妆,都有一定丰富与发展。尤其是在20世纪20年代左右,浙江舟山地区的女艺人筱爱春、筱凤春等来沪登上舞台和金翠玉、金翠香、傅彩霞、吕月红等女艺人先后在新新、永安、福安等游乐场演出,宁波滩簧实行了男女合演,行当也进一步丰富。这个阶段滩簧班社发展很快,最多时达20个。

宁波滩簧在上海演出期间,因编演内容触及时弊,引起租界工部局的不满,下令禁演。后经人疏通,被迫改名'四明文戏'、'甬江古曲'。但在进入30年代后,国民党政府又以'四明文戏内容淫秽,有伤风化',被上海市教育局禁止演出。1936年8月,上海游艺协会将'四明文戏'改名为'改良甬剧'。之后,部分甬剧艺人受兄弟剧种进行艺术改良的影响,为使甬剧剧目题材扩大,曲调丰富,竞相聘用文明戏演员当编导,编演时装大戏。1939年,金翠香特邀文明戏编导叶峨樵为编剧,在中南饭店演出根据京剧《清风亭》改编的《天打张继宝》,并使用布景和灯光,获得成功。嗣后又从文明戏移植了不少大戏,如《啼笑因缘》、《三县并审》、《杨乃武》等,以及重新编演的《金生弟》、《孤女魂》等。

与剧目题材扩大的同时,曲调也有了丰富与发展,经常演唱的声腔除滩簧调为基本曲调外,还有【五更相思】、【一匹布】、【满江红】、【四大景】等。民国31年(1942年)演唱'四明宣卷'的艺人贺显民在恒雅剧场参加'改良甬剧'演出后,自编、自导、自演《华姐》等新戏,开创了从清装戏过渡到西装旗袍戏的先端。并与徐凤仙等一起,探索甬剧音乐的改革,加强甬剧唱腔的旋律性,将原来26定弦的【老基本调】改为52定弦的【新基本调】,使甬剧音乐更具抒情性,受到广大甬剧艺人欢迎与广泛应用,也为后来创造甬剧'慢板'唱腔打下了基础。

但是,由于'改良甬剧'在剧目内容上没有大的突破,加之戏班自身的艺术素质的局限,在抗日胜利以后,甬剧日趋衰落。

为您推荐

甬剧服装

早期宁波'串客'在一些'草花戏'中一般市民穿斜襟或对襟衫,下围竹布裙,有的则戴毡帽,穿蒲草鞋。而在一些'清客戏'中,文人多着长衫,戴红顶子的丘帽,穿'双根梁'鞋。 到了三十年代后期,'旦角'开始穿旗袍,有的还穿上当时流行的时装..

甬剧道具

甬剧在'串客'时期演员表演'对子戏'时大都只有随身道具,舞台上最多是一桌二椅,或一桌一椅。四十年代的'改良甬剧',大都是上演时装大戏,舞台上开始用实物作道具,男角用摺扇,女角拿一块手帕,或用其他一些十分简单的生活用品。解..

甬剧化妆

'四明文戏'时期'宁波滩簧'的表演'旦角'脸部开始用铅粉打底化妆。嘴唇化妆一般用盖有金印***的摺状胭脂板块,携带方便。而那些经济条件较差的戏班,演出化妆以红纸沾水之后搽敷脸面,又以锅底灰作煤黑。四十年代以后,甬剧化..

甬剧音乐

甬剧曲调

与剧目题材扩大的同时,曲调也有了丰富与发展,经常演唱的声腔除滩簧调为基本曲调外,还有【五更相思】、【一匹布】、【满江红】、【四大景】等。民国31年(1942年)演唱'四明宣卷'的艺人贺显民在恒雅剧场参加'改良甬剧'演出后..

甬剧发展

串客进入上海后,随着演唱艺术的丰富与发展,经历了宁波滩簧、四明文戏、改良甬剧、新甬剧几个阶段,形成了能适应广大观众审美要求,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戏曲剧种。早期所演剧目大都是一生一旦、二生二旦等的小戏,如《借披风》、..

甬剧发源

该剧的起源有二说,一是认为系由宁波地区田头山歌、马灯调融合盲人'唱新闻'发展而来,另一说是一些甬剧老艺人认为'串客'与宁波乱弹的合流。甬剧是最早进入上海演唱的外来戏曲剧种之一。清光绪六年(1880年)宁波串客艺人(业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