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戏传承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江西修水县文化部门和民间艺人积极整理、挖掘失传多年的宁河戏和全丰花灯,并推陈出新使之发扬光大。

宁河戏已被挖掘和整理出传统剧目260余个,移植、改编了古装戏120余出,新编历史剧20余本,创作现代戏10余台,记录、整理了戏曲腔谱60余种,一批业余宁河戏曲班活跃在民间,成为当地群众文化的一道独有风景。

为您推荐

宁河戏表演艺术

表演行当 宁河戏早年主要以案堂班形式进行活动,班主即傩主,宗教色彩较浓。演戏主以奉神还愿,故淫荡、凶杀的剧目和表演极少。其行当,早期为三生、三旦、三净九角头制,后受徽班影响,改为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

宁河戏传统剧目

宁河戏剧目众多,现有目可查者,已达四百多种,多系整本,内容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如三国戏,从《虎牢关》到《禅台报》整套有46种;杨家将戏从《紫金带》(杨衮教枪)到《洪洋洞》(六郎归天)有11种。剧目来源较广,吸收弋阳腔的有《征东传》、..

宁河戏起源

宁河戏又称'宁州大戏'或'宁河班'。是江西地方大型古老剧种之一,它发源于修水县,流行于赣北及湘、鄂、赣交界一带。宁河戏文武兼备,唱、念、做、打完整成套。传统剧目可查者约4000余种,多系整本,声腔以二凡和西皮为主,兼收徽..

宁河戏发展

宁河戏

起源于江西修水,系由酬神还愿的的傩戏发展而成,明隆庆元年(1567年)即有专业班社,唱高腔,清初又从徽班中吸收吹腔,昆腔,从汉剧中吸收西皮,从宜黄戏中吸收二犯,至清乾隆年间,宁河戏的高腔,昆腔逐渐衰落,皮黄由十分繁荣,至清末亦趋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