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曲民歌中反映的物质民俗
河曲民歌反映了山西河曲当地丰富的民俗情况。
衣的民俗:
'白布衫衫白圪生白,高粱红裤子绿西瓜鞋。'
'白布衫衫呀袖袖长,羊肚肚手巾呀遮荫凉。'
'羊肚手巾呀歪罩转,又遮荫凉又好看。'
食的民俗:
'半斤莜面推窝窝,挨打受气为哥哥。'
'猪油软糕包白糖,不如娘家下糠窝窝香。'
'沙梁沙洼好地脉,海红红是咱好土产。'
'妹妹不想吃干凝凝粥,我给妹妹熬上那二不溜溜不稠不稀清个沾沾酸稀粥呀亲亲'
河曲的历史上,从清末民国初年直到解放初期,人们大多以莜面、豆面、山药蛋为主食,而海红果则是当地有名的土特产。莜麦面有推窝窝、捻鱼鱼、猫耳朵、卜烂子等多种做法,吃时往往调以酸菜汤、羊肉汤、盐水汤等,这是河曲城乡百姓经常食用的家常饭。酸粥是河曲县民间普遍喜食的浆米饭。
住的民俗:
'十八根白椽盖平房,不想我活下这下场。'
'你走西口我上房,手板住烟囱泪汪汪。'
'青石板沿台砖漫院,灰小子管我成一条线。'
河曲人多住平顶房,房顶上可以晒粮食、乘凉,也常是人们 望的地方。在河曲民歌的歌词里,常有描写妇女站在屋顶上 望情人的情节。
行的民俗:
'不大大小青马喂上二升料,三天路程两天到。'
'黑赤墨毛驴光脊梁,鞭子一甩急忙回。'
'二套牛车你慢慢游,真魂魂跟在你车后头。'
河曲农村多为山区,旧时农民多以马、驴、牛车做为交通工具。至现代,则各种交通工具一应俱全。
2、河曲民歌中反映的社会民俗
家庭是社会组成的基础,在整个家庭中,婚姻是产生家庭的前奏和关键。河曲民歌反映的社会民俗主要是关于婚姻爱情方面的。在封建社会,河曲城乡青年男女之间的婚姻多是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进行的,不管男女之间是否相识,是否了解。
'青菜芫荽半畦畦,父母主婚不愿意。'
'满天星星月不明,寻个男人不如意。'
'大海捞针枉费心,咱二人相好一场空。'
在娘家和媒人的哄骗威逼之下,'小妹妹'离开了心上的人,蒙上面纱,坐上骡轿,去和素不相识的男子结婚。婚后,才知是灰是疤,是老是丑。
'菜豆豆开花起油早,寻的男人比鬼难看。'
'河里头鱼儿井里头沙,干有男人守活寡。'
现实要比民歌中描述的更为残酷,童婚现象也是屡见不鲜。于是,年轻的妇女'怀抱胳膊腕腕脸背脸睡,枕头上滴下两滴伤心泪。'整日度着以泪洗面的日子。但是,这仅仅是苦难生活的开始。
'十七十八到婆家,由人家打来由人家骂。'
'男人狠来婆婆毒,小姑子咒的我不能活。'
'茶无叶子不如水,童养媳不如鬼。'
她们在'满天星星没月亮','嘴里头唱曲心里头哭'的岁月里,'低头进,低头出,低头盘算不能活。'在心里呐喊着,'难熬难熬实难熬,活着不如死了好。'甚至起了轻生的念头,想用投河来解脱活着的痛苦,想用上吊发泄对不幸婚姻的不满。
'千盘万算没活头,凉凉扑在黄河头。'
'手搓麻绳二尽五,中梁上上吊死的苦。'
但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寻死吧、上吊吧,扔不下根生土长的地方。''千盘万算死了吧,扔不下娃娃又该咋'。对亲情乡情的牵挂,使她们选择坚强地活下去,燃起了'有朝一日天睁眼,改朝换世活两天'的信念。她们清醒地认识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罪恶,封建家长包办婚姻的制度是一切苦难的根源。他们公然怨恨指责父母,揭露买卖婚姻的本质,反抗命运对她们的不公。
旧社会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剥夺了人们正常的配偶要求,但是它却不能阻止人们追求自由恋爱的洪流。青年男女们正常的爱情要求,追求幸福的愿望,往往冲破一切人为的藩篱,大胆地表露出来。漫山遍野地响彻着这样的声音:
'唱起曲来抖起音,要为朋友趁年轻。'
'买不起马子买头牛,娶不起老婆为朋友。'
人们的正常爱情得不到自由,因而就不得不以另一种方式,即'为朋友','打伙计'来实现他们的爱情愿望。
'蓝蓝的天来红红的水,想爱谁来就爱谁。'
'咱二人相好一对对,铡草刀剜头不后悔。'
然而,在旧时代,这种爱情的结局终是不幸的,'冷蛋蛋砌墙冰盖房,露水的夫妻不久长。'民歌用'花篮篮打水一场空'来说明他们的爱情毕竟是镜花水月,终归落空。
3、河曲民歌中反映的精神民俗
河曲民歌中反映出的精神民俗主要表现为多神崇拜和鬼魂崇拜。河曲人是多神论者,什么神都敬。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就敬什么神。如民歌《水刮西包头》中详细表述了'光绪三十年整','水刮西包头'的异事,然后道出了'七月十五河神会,许下一个大河边放河灯'的习俗来由。河曲常闹旱灾,很多村庄建有龙王庙,供奉河神、龙王。祈雨在民间以前很盛行,当时官吏为了顺应民心,也在祈雨时随众迎接水神。解放后,祈雨活动渐渐绝迹。
'一朵朵红云空中悬,那云头上倒坐众位八仙,脚踏住云头笑呵呵'。民歌《红云》中唱述的八仙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刘海云头撒金钱,将金钱撒在五福堂前,富寿荣华万万年。'对八仙的赞颂表现了河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四月里来四月八,奶奶庙上把香插。'在河曲,几乎每个村庄都有奶奶庙,供奉送子奶奶、送子观音,祈求多子多孙。
与神灵崇拜并存的另一种精神民俗是鬼魂崇拜,过去,由于自然条件限制,人们不能解释生死、梦境等现象,就认为人死后并没有消失,而是还存在于一个灵魂的世界。'正月正来正月正,牛头马面来把门,来了个二鬼勾上魂,我家老婆得了病,哎!要了她的命。'民歌《小寡妇上坟》中,也有'梦见我丈夫附了我个身','我给我丈夫蒸供献'的情节,对鬼魂的祭奠更突出了生者的悲凉和对死者的思念。
4、河曲民歌中反映的语言民俗
语言民俗,是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包括民俗语言和民间文学。河曲民歌中表现的语言民俗主要有谚语、串语和俗语等。
河曲民歌中一个显着的特征是叠字运用广泛,这在河曲民间口头语中也是大量存在的。
'青草弯弯杨柳叶叶摆,红丹丹的桃李花花开。'
'画眉眉那羊羔羔虎头头,柔软软的绒毛毛绵圪溜溜。'
'麻阴阴天气雾沉沉,想亲亲哭成泪人人。'
叠字在我国古代的歌曲中就有应用,尤其是在元明戏曲及小令、套曲中。在戏曲中,大多用来烘托和加深情绪。河曲民歌中的叠字,一方面是从古代民歌中沿袭下来,另一方面是从民间的口头语的提炼。
河曲民歌中保留了大量的民间土语,这些'土的掉渣'的乡语乡音是非常有地方特色的。'人家回来你不回,你在那口外刮野鬼。'刮野鬼,是指象鬼一样在外边到处野跑和流浪。'骑马不骑那黄海骝,为朋友不为那洋烟猴。'黄海骝,是指一种淡色的劣种马;洋烟猴,泛指吸鸦片的人。另外还有,'吗们'(指我们的意思),'袭人'(指女子长的好看),'二不溜溜'(指不大不小),'洋枪棒'(用羊腿骨作成的烟袋),'鬼嚼'(指胡说八道),'大大'(指爸爸),'灰塌二溜'(形容没有生气,灰溜溜的样子)。
河曲民歌中的谚语含量也很大。例如
'樱桃好吃树难栽,朋友好为口难开。'
'疥蛤蟆上树遭小灾,十指连心咋离开?'
'鱼离小坑树剥皮,死好分开活难离。'
'三十年水道流成河,三十年媳妇熬成婆。'
河曲民歌的语言民俗,充分反映了河曲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质朴、豪放和诙谐的性格。
河曲民歌堪称一部河曲社会生活的大百科全书。这些想象丰富、意义深远的民歌是劳动人民一辈辈一代代流传下来的艺术瑰宝。经过无数次不断提炼、不断丰富,直到今天,仍活在民间,活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口里和心中。河曲民歌中包含了丰富的民俗,甚至保留了一些已经消失的民俗事象,就像一座活的民俗博物馆,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河曲文化的翔实资料。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