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谱
智化寺音乐的记谱,采用的是中国古老的工尺谱,其中将'乙'记作'、',将'工'记作'∣',与宋代俗字谱相同;而板用'ソ',则与唐代半字谱相同。
工尺谱是中国古代音乐所使用的一种记谱方法,就像我们今天使用五线谱或者简谱来记录音乐一样。其中的'尺'字的读音为'che',这一特定的读音是古代乐师口耳相传、约定俗成的,并不一定有音韵学上的传承根据。工尺谱是以音高符号为'工、尺'等字而得名的一种记谱形式,最晚可能产生在晚唐五代。这种乐谱随着音乐的发展与不同地区、不同乐种的具体运用,在音高、节奏、调名等符号的记写方法上也有所改变,如南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所用的工尺谱,与后期通用的工尺谱就有相当大的出入。到明代中叶以后,随着昆腔在南北各地的流行,在昆腔谱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应用最普遍、也最常用的谱式。
这种谱式的音高符号,一般说来属于首调唱名法(其他的工尺谱很多是用固定唱名法),如'上(相当于简谱的'1')、尺(2)、工(3)、凡(4)、六(5)、五(6)、乙(7)'(也有以'合'作'1'的工尺谱)。它的七个字的顺序,各地略有不同,发音和写法也稍有区别。假如低一个八度,除'六、五'改成'合、四'外,就将'尺工凡'等字的最后一笔划向下拖一个尾巴,在这里不方便输入样字,但古人用毛笔很容易书写出这样的字型。高一个八度则加一个'亻',高二个八度就加一个'彳',如'仩'等。此外,还有叠音(丶)、豁音(√)、落音(’)、擞音(乡)等补充符号。叠音即前音的重复,如'六丶',实即'六六'。豁音即在前一音之后加一个高于前者一个大二度或小三度音程的较短、较弱的音,如'五√',实即'五仩'。落音与豁音相反,是加一个低于前一音的音,如'五’',实即'五六'。擞音就是颤音。
它的调号以上字调(bB)、尺字调(c)、小工调(D)凡字调(bE)、六字调(F)、五字调(正宫调G)、乙字调(A)等为标记。在这七个调中又以小工调、正官调、尺字调、乙字调等最常用。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