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化寺京音乐工尺谱

曲谱

智化寺音乐的记谱,采用的是中国古老的工尺谱,其中将'乙'记作'、',将'工'记作'∣',与宋代俗字谱相同;而板用'ソ',则与唐代半字谱相同。

工尺谱是中国古代音乐所使用的一种记谱方法,就像我们今天使用五线谱或者简谱来记录音乐一样。其中的'尺'字的读音为'che',这一特定的读音是古代乐师口耳相传、约定俗成的,并不一定有音韵学上的传承根据。工尺谱是以音高符号为'工、尺'等字而得名的一种记谱形式,最晚可能产生在晚唐五代。这种乐谱随着音乐的发展与不同地区、不同乐种的具体运用,在音高、节奏、调名等符号的记写方法上也有所改变,如南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所用的工尺谱,与后期通用的工尺谱就有相当大的出入。到明代中叶以后,随着昆腔在南北各地的流行,在昆腔谱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应用最普遍、也最常用的谱式。

这种谱式的音高符号,一般说来属于首调唱名法(其他的工尺谱很多是用固定唱名法),如'上(相当于简谱的'1')、尺(2)、工(3)、凡(4)、六(5)、五(6)、乙(7)'(也有以'合'作'1'的工尺谱)。它的七个字的顺序,各地略有不同,发音和写法也稍有区别。假如低一个八度,除'六、五'改成'合、四'外,就将'尺工凡'等字的最后一笔划向下拖一个尾巴,在这里不方便输入样字,但古人用毛笔很容易书写出这样的字型。高一个八度则加一个'亻',高二个八度就加一个'彳',如'仩'等。此外,还有叠音(丶)、豁音(√)、落音(’)、擞音(乡)等补充符号。叠音即前音的重复,如'六丶',实即'六六'。豁音即在前一音之后加一个高于前者一个大二度或小三度音程的较短、较弱的音,如'五√',实即'五仩'。落音与豁音相反,是加一个低于前一音的音,如'五’',实即'五六'。擞音就是颤音。

它的调号以上字调(bB)、尺字调(c)、小工调(D)凡字调(bE)、六字调(F)、五字调(正宫调G)、乙字调(A)等为标记。在这七个调中又以小工调、正官调、尺字调、乙字调等最常用。

为您推荐

智化寺京音乐京音乐

传统智化寺的音乐又称京音乐、智化寺京音乐,来源于明代宫廷礼仪音乐,是我国现有古乐中惟一按代传袭的乐种,至今保存完好。智化寺京音乐有明确纪年的工尺谱本,有特色的乐器、曲牌和词牌,有按代传承的演奏艺僧。它与西安城隍..

智化寺京音乐智化寺简介

坐落在禄米仓胡同的智化寺建成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因英宗赐名而得名。山门上有汉白玉横匾'敕赐智化寺','敕赐'意为皇帝御赐的寺名,'智化'寓意以佛的智慧普度众生。 建于明英宗正统年间的北京智化寺至今已经历了560余..

智化寺京音乐简介

位于北京市禄米仓胡同的智化寺,因其保留了流传近500年的京音乐,而成为中国古老音乐的传播中心之一。 智化寺建于1446年,原是明英宗的弄权太监王振的家庙。王振笃信佛教,将明朝的宫廷音乐带出宫院高墙,并汲取了当时民间音..

智化寺京音乐

含弓戏音乐唱腔

以大曲为主调 含弓戏的曲调分大曲和套曲两部分(已记录共有七十二种)。以大曲为主调,是在民歌基础上,吸收了昆曲、徽调的某些曲牌和板式,加工演化而成为具有表叙功能的成套唱腔。分引子、过门、原板、垛板、数板、导板、..

洞经音乐代表作品

仅《大理洞经古乐》(1990出版)书中便有270首。包括《南清宫》、《北评洲》、《玉华音》、《洞仙赞》、《何仙姑》、《天女散花》、《诵经偈》、《玉律贺章》、《圆通赞》、《梅花引》、《元皇赞》、《迎仙来》、《真..

洞经音乐传承意义

演唱洞经音乐是洞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蓬溪洞经音乐研究会成立三年多来,突出抓了经文史料的挖掘、音乐团队的建设。县城有'洞经古乐团'、'洞经古乐演唱队'98人之众,明月分会经乐队32人,共计130来人的经乐队伍。据明月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