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化寺京音乐智化寺简介

坐落在禄米仓胡同的智化寺建成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因英宗赐名而得名。山门上有汉白玉横匾'敕赐智化寺','敕赐'意为皇帝御赐的寺名,'智化'寓意以佛的智慧普度众生。

建于明英宗正统年间的北京智化寺至今已经历了560余年的沧桑风雨,是新中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保存完整的四进殿宇堪称目前北京市内最大的明代木结构建筑群,同时又是一座集造像、佛经、壁画、音乐等佛教艺术为一体的禅林净土。倘佯在殿宇院落中,或漫步或小憩,追溯它兴衰隆替的历史,品味它美轮美奂的建筑,礼拜塑铸精湛的造像,欣赏色彩依旧的壁画,瞻仰历朝历代的佛经,看呢喃的雨燕在钟鼓楼上下穿梭,任历尽沧桑的古乐从心灵拂过,是每一位生活在都市中的现代人难以寻觅的情怀。

智化寺初建之时是明英宗时期司礼监太监王振的家庙。宦官王振,山西大同(今河北蔚县)人,早年入宫,接受教育。英宗朱祁镇当年被立为太子时,王振以东宫局郎之职侍奉左右,与英宗建立了很深的感情。英宗即位时,年仅九岁,由太皇太后张氏及宣宗朝旧臣辅政,王振被任命为司礼监太监,深得英宗宠幸。据《明史·宦官传》记载'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崩……振遂跋扈不可制,作大第皇城东,建智化寺,穷极土木'。正是从正统七年开始,王振真正开始了无所顾忌的专权生涯,使明仁宗、宣宗开创的宽厚仁爱、繁荣昌盛的中兴局面转入到宦官专权时代。此后,太监汪直、刘瑾、魏忠贤相继步王振的后尘,对明代社会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入犯明朝,王振鼓动英宗御驾亲征。由于王振越俎代庖、指挥无能和骄傲轻敌,明军在土木堡战败,五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王振死于乱军之中,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

智化寺数百年间香火不绝、法事不断,善男信女出出进进热闹非凡。直到清代乾隆七年(1742年),御史沈廷芳路过禄米仓胡同,见到智化寺'其后殿西庑,逆振之像,俨居高座,玉带锦衣,香火不绝。殿西檐下现有英宗谕祭之碑,褒其忠义'。沈廷芳曾经参与《明史》的校阅工作,熟知王振专权害国,'观览之下,不禁发指'。出于对宦官专权'渎乱朝纲'的憎恨,他上奏皇帝,请求仆毁王振塑像、拉倒石碑,'以示惩创'。这一奏议获得了乾隆皇帝的批准。

此后,智化寺变得破败不堪,尤其在经历了1900年'八国联军'的拆毁,寺院建筑更是残败,往日神采飞扬的佛像蒙上了厚厚的尘土,参天的古柏被砍伐殆尽。民国时期,智化寺内的僧人只有靠出租房屋维持生计。日伪统治以后,寺内情况更加恶化,院内住着各种小生意人家,佛殿内经常停放棺柩,尘土垃圾、污泥秽水,狼藉满地。

1952年底,音乐家查阜西、杨荫浏等人采访智化寺京音乐,认为'最晚也和北宋的‘鼓吹教坊’有关'。1954年京音乐研究会成立。1957年智化寺被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北京市政府拨款整修智化寺。1961年,智化寺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北京智化寺文物保管所成立。1986年,国家文物局拨款全面整修智化寺。1992年,在智化寺原址上成立的北京文博交流馆(以下简称文博交流馆),其建馆宗旨是成为文博信息交流的窗口,包括北京地区博物馆馆际之间的交流、博物馆与民间收藏组织、民间收藏家之间的交流等等。围绕这些宗旨,北京文博交流馆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古老的智化寺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

为您推荐

含弓戏音乐唱腔

以大曲为主调 含弓戏的曲调分大曲和套曲两部分(已记录共有七十二种)。以大曲为主调,是在民歌基础上,吸收了昆曲、徽调的某些曲牌和板式,加工演化而成为具有表叙功能的成套唱腔。分引子、过门、原板、垛板、数板、导板、..

洞经音乐代表作品

仅《大理洞经古乐》(1990出版)书中便有270首。包括《南清宫》、《北评洲》、《玉华音》、《洞仙赞》、《何仙姑》、《天女散花》、《诵经偈》、《玉律贺章》、《圆通赞》、《梅花引》、《元皇赞》、《迎仙来》、《真..

洞经音乐传承意义

演唱洞经音乐是洞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蓬溪洞经音乐研究会成立三年多来,突出抓了经文史料的挖掘、音乐团队的建设。县城有'洞经古乐团'、'洞经古乐演唱队'98人之众,明月分会经乐队32人,共计130来人的经乐队伍。据明月关..

洞经音乐简介

洞经音乐艺术特色

洞经音乐的流变特徵,从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产生以来,迄今有830多年历史了。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初传、渐盛、鼎盛、衰微与重振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因经济、社会与宗教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就云南而言主要..

洞经音乐基本内容

洞经古乐由'经'、'乐'组成,既是诵念经文,又是音乐演奏,是经与乐的融合。现有腔曲(词牌)48曲,108首,科仪经文200卷,谈演整套的'洞经',需要五至七天。 1、洞经经文 《文昌大洞仙经》俗称'文经',即是谈演洞经的主要内容,'大洞'即..

洞经音乐

洞经音乐是非常古老的汉族器乐乐种,起源于宋代的四川省,现流行于四川省,云南汉族地区和丽江、楚雄等纳西族、彝族地区,源于古代中原的道教丝竹乐。洞经音乐发源于四川省蓬溪县,其创始者为刘安胜和卫琪。2014年11月11日,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