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黄戏主要腔调

宜黄戏是一个古老的大剧种,自成系统、独具特色。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声腔方面,宜黄戏声腔属乱弹系统板腔体,其包括有:宜黄腔(二凡、平板)、反调(二凡),西皮、浙调、吹腔、拨子、南北词和昆曲、小调等近10种,其主要腔调特色如下:

宜黄腔(又名宜黄调)。含几个不同的曲调,板式很多,功能各异,曲调优美,表现力强,色彩丰富,常一腔一戏,听而不腻。

二凡:又称二犯,老二黄,是宜黄腔的主要曲调,板式有(正板)、(慢板、原板)、(倒板)、(十八板)、(紧板)、(紧中缓)、(捡板)、(碰板)。句式为上下句结构,唱词为十字句、七字句两种。

平板:又称二凡平板、二凡四平。分慢四平和快四平两种,一板一眼,借用正板过门起唱,上下句形式,快四平结束于宫调式不变,慢四平却有三种不同的结尾:A、结束于宫调式;B、增加一句补充终止转落于微调式;C、前三句唱平板,第四句转唱二凡正板下句落韵。

凡字:又名'阴司调'、'还魂调'、'凡调'、'二反'、'二凡反线'、'唢呐反二凡'等。板式有倒板、正板、简板、散板、哭板,结构形态与二凡同,胡琴定弦'1~5',曲调低沉、徐缓,多用于哭灵及人物极度悲痛之时,伴奏常配以唢呐、大锣、大鼓。

西皮:男女分腔,均用小二调,男腔上句落'2',下句落'1',女腔上句落'1',下句落'5'。

拨子:又称老拨子、高拨子,与京剧曲调相仿。小筒胡琴伴奏(也用板胡伴奏),男女同腔,曲调高亢、悲怆、板式有倒板、正板、散板。

吹腔:一板一眼,以笛子为主要伴奏乐器,为小生专用。

浙调:原为曲牌,后向板式体发展,以笛子为主要伴奏乐器,板式有正板、倒板、叠板、摇板等,为小旦专用曲调。

南北词:又称文南词,为南词和北词的合称。南词分四韵和八韵两种,女唱四韵,男唱八韵,北词有摇板、垛板等。

宜黄腔的演唱特点是:旦行用小嗓,小生真假嗓结合,其它行当用大嗓。演唱时讲究吐字清晰,音随字走。传统唱腔中,衬字运用很多,几乎每句均有。一个腔中常有倚音、波音和下滑音等润腔手法。语言用的是中州韵,只有丑角多用宜黄方言。

为您推荐

宜黄戏主要腔调

宜黄戏是一个古老的大剧种,自成系统、独具特色。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声腔方面,宜黄戏声腔属乱弹系统板腔体,其包括有:宜黄腔(二凡、平板)、反调(二凡),西皮、浙调、吹腔、拨子、南北词和昆曲、小调等近10种,其主要腔调特色如下: 宜..

宜黄戏表演特点

宜黄戏的表演粗犷、古朴。唱念做打,程式严谨;一招一式,循规蹈矩。平时练功要求甚严,相传有'腋下夹蛋,颈旁备针'之说。武将'起霸'做出的'双手撑天',要根据人物的不同身份而分别采用'龙爪'或'虎爪'等不同的姿态。马鞭也根据人..

宜黄戏唱腔

宜黄戏原先专唱宜黄腔,到了清朝同治年间,又从赣剧中吸收了西皮调,最后也变为皮黄戏剧种。但其传统剧目,仍是宜黄戏多于西皮戏。 宜黄戏的唱腔曲调主要有宜黄腔(二凡)、反调(凡字)、唢呐二凡、西皮、浙调、南北词等,还保留有西..

宜黄戏历史

宜黄戏介绍

宜黄戏,为尚存的江西地方大戏剧种,江西古老剧种之一。发源于宜黄县,起始于明末清初(1644),迄今已有近四百年历史。形成发展于清乾隆初期(1786),兴盛流传于清嘉庆至光绪时期(1880前后),衰落于清末至民国战乱时期(1920-1948)。旧称宜..

宜黄戏

江西省古老的汉族赣(gan)语戏曲之一,发源于宜黄县,迄今已有近四百年历史,中心流传地区为江西的宜黄、南城、南丰、广昌等县,远及赣东北、赣南、闽西一带。宜黄戏班在明朝就很出名,中国杰出戏剧家汤显祖的剧作《临川四梦》,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