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黄戏是如今尚存的江西地方赣语大戏剧种,江西省古老的汉族赣语戏曲之一。发源于江西宜黄县,起始于明末清初(1644),迄今已有近四百年历史。形成发展于清乾隆初期(1786),兴盛流传于清嘉庆至光绪时期(1880前后),衰落于清末至民国战乱时期(1920-1948)。
旧称宜黄班,明末清初开始专唱'宜黄腔'。清末以后,吸收了其它乱弹的声腔和剧目(如西皮、浙调、吹腔、拨子、南北词等)而成为由多种声腔综合而成的宜黄戏剧种。主要流行地区为江西的宜黄、南城、南丰、广昌等县,远及赣东北,赣南和福建闽西一带。
宜黄戏班在明朝就很出名,中国杰出戏剧家汤显祖的剧作《临川四梦》,最初就由宜黄班演出,并因此有'宜伶'、'宜黄子弟'之说。但那时的宜黄班先唱弋阳腔。'弋阳之调绝',相继兴起的便是徽州、青阳两腔的流行。不久,引进了海盐腔,随后占据了江西剧坛,盛极一时。
民国期间,宜黄已无专业班社存在。新中国成立后,宜黄县为恢复这个古老剧种,于1956年定名为'宜黄戏'并正式成立专业国营'宜黄戏剧团'(1989年撤消)。
'文革'时期(1966-1976年)遭扼杀,演职人员被批斗,服装头饰被付之一炬。
1978年后开始抢救、保护工作。
2006年6月被正式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江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您推荐
宜黄戏舞台上还保留了民间灯彩和傩舞的表演,如《万寿图》的'三星献寿'和《卖花女》的'跳判',都有傩舞的演法。演出时,福、寿、财三星都戴面具,手持魁笔、寿幛、元宝等物,蹒跚而舞,喜气洋洋,古色古香。判官不戴面具,全身穿戴臃..
宜黄戏是一个古老的大剧种,自成系统、独具特色。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声腔方面,宜黄戏声腔属乱弹系统板腔体,其包括有:宜黄腔(二凡、平板)、反调(二凡),西皮、浙调、吹腔、拨子、南北词和昆曲、小调等近10种,其主要腔调特色如下:
宜..
宜黄戏的表演粗犷、古朴。唱念做打,程式严谨;一招一式,循规蹈矩。平时练功要求甚严,相传有'腋下夹蛋,颈旁备针'之说。武将'起霸'做出的'双手撑天',要根据人物的不同身份而分别采用'龙爪'或'虎爪'等不同的姿态。马鞭也根据人..
宜黄戏是如今尚存的江西地方赣语大戏剧种,江西省古老的汉族赣语戏曲之一。发源于江西宜黄县,起始于明末清初(1644),迄今已有近四百年历史。形成发展于清乾隆初期(1786),兴盛流传于清嘉庆至光绪时期(1880前后),衰落于清末至民国战..
宜黄戏,为尚存的江西地方大戏剧种,江西古老剧种之一。发源于宜黄县,起始于明末清初(1644),迄今已有近四百年历史。形成发展于清乾隆初期(1786),兴盛流传于清嘉庆至光绪时期(1880前后),衰落于清末至民国战乱时期(1920-1948)。旧称宜..
江西省古老的汉族赣(gan)语戏曲之一,发源于宜黄县,迄今已有近四百年历史,中心流传地区为江西的宜黄、南城、南丰、广昌等县,远及赣东北、赣南、闽西一带。宜黄戏班在明朝就很出名,中国杰出戏剧家汤显祖的剧作《临川四梦》,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