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花灯戏其他花灯戏

贵州花灯戏是清末民初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起初,花灯叫采花灯,只有歌舞,后在歌舞中加入小戏,再以后受外来戏曲影响,发展为演出本戏。贵州花灯戏主要流行于独山、遵义、毕节、安顺、铜仁等地,各地有不同的称谓。黔北、黔西一带叫'灯夹戏',独山一带叫'台灯',思南、印江等地叫'高台戏'或'花灯戏'。最初的花灯戏演出形式简单,以演民间小戏为主,题材多取农村生活和民间故事,有《拜年》、《姐妹观花》、《三访亲》、《刘三妹挑水》、《放牛拦妻》等剧目。其表演以'扭'为特点,演员常用折扇与手帕为道具表示情感。舞蹈的步法有二步半、四方步,快、慢云南花灯戏三步,野鸡步、梭步、碎米步、矮桩步、妇田步、快上步等;扇子耍法有小花扇、大花扇、交扇、盖扇、差扇、扑蝶扇等;身段有犀牛望月、膝上栽花、黄龙缠腰、海底捞月、雪花盖顶、岩鹰展翅等。贵州花灯戏的曲调有的戏剧性较强,也有的源于抒情性的民歌小调,其中'绣荷包'最为闻名。贵州花灯戏在流行过程中逐渐打破了'灯、扇、帕'的歌舞程式,脚色行当也不再局限于'二小'、'三小',而有了净、末、老旦、彩旦等的划分。其乐曲腔调在原有曲调基础上也出现了扩展变化,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板腔'和'曲牌'。常用的板腔有出台调、行程调、路调、数板、骂板、哭板、一字调、出马门、阴二簧、山坡羊、哀子、四平调等。常用的曲牌有四小景、四季相思、月调、送夫调、巧梳妆、白牡丹、比古调、送茶调、观花调、雪花飘等。在表现情节刻画人物时,板腔与曲调综合使用,形成了丝弦灯调系、台灯灯调系和锣鼓灯调系,音乐表现力更加丰富。思南土家花灯戏融入本民族傩戏和摆手舞中的一些成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婉转动人的优美唱腔、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灯戏兼容的独特民族风格折射出乌江流域的人文风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云南花灯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54年云南省花灯剧团成立,整理、改编了一批传统剧目,并对花灯艺术形式进行了革新。1959年该团赴北京、上海、杭州等十余个城市。演出了现代剧《依莱汉》和传统剧目《探干妹》、《刘成看菜》、《闹渡》、《游春》等。国庆十周年时,云南花灯剧团曾三次到中南海、紫光阁演出。该团还曾出访缅甸和非洲一些国家,把花灯戏带给外国观众。

为您推荐

云南花灯戏艺术特点

云南花灯的表演形式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其早期的演出形式有两种:一是花灯,另一种是盘灯。花灯最原始的演出形式是参与'会火'活动时的演出。'会火'即为'社火',是云南农村和小城镇中一种宗教性的文艺活动。每年农历新年到..

云南花灯戏支派

由于各地语音有别和艺人演唱的不同,流行在不同地区的花灯又接受了不同的曲种、剧种或民歌小调的影响,故云南花灯又分有昆明、呈贡花灯,玉溪花灯,弥渡花灯,姚安、大姚、楚雄、绿丰花灯,元谋花灯,建水、蒙自花灯,嵩明、曲靖、罗..

云南花灯戏剧目

云南花灯戏演出的许多剧目,都具有朴素单纯、健康明朗的民间艺术特色,充满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气息。 花灯戏的传统剧目不多,除去'灯夹戏'时期搬过来的滇剧剧目,共约二百出左右。其中:花灯歌舞剧目有《十大姐》、《大头宝宝戏..

云南花灯戏其他花灯戏

云南花灯戏流传

流传于云南省的盘县、四川的会理一带,渊源于明代云南民间'社火'活动中的花灯。清乾隆前后,逐渐形成花灯戏不带戏剧情节的花灯歌舞和具有简单戏剧情节的两种形式、便歌舞成份很重。辛亥革命后,玉溪花灯始有革新,从唱本、善..

云南花灯戏演出形式

云南花灯最初演出的是歌舞成分很重的花灯小戏,后受滇戏等大戏影响,花灯戏艺人在改进情节比较曲折复杂的云南花灯戏剧目时,也吸收相关曲调加以变化、拓展和翻新,创立了花灯戏新调。新编的灯调采用曲调连接的编曲方式,具有板..

云南花灯戏

云南花灯戏源于民间花灯歌舞,是清末民初形成流行于云南的地方戏曲。在流行过程中因受各地语音、民歌小曲影响而形成不同演唱和表演风格。云南花灯戏有昆明花灯戏、玉溪花灯戏和姚安花灯戏三大支系,其中昆明花灯保留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