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戏保存了宋元时期戏剧的文献和活态资料,从中可体察出南戏文化及闽南地域文化的重要特色。从历史文化的意义上说,梨园戏是一座无形的综合艺术宝库。由于时代的变迁,梨园戏观众日渐减少,使得梨园戏的生存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2006年5月20日,梨园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
梨园戏的行当设置沿用宋元南戏的旧制,早期只有生、旦、净、丑、贴、外、末七个角色,俗称'七子班'。大梨园增加了老旦(也叫老贴)和二旦,一般不超过七人(但近几十年来又增加了一些角色),由于梨园戏的角色比较少,所以往往要演员..
梨园戏保存了宋元南戏的诸多剧作、唱腔和演出规制。它分小梨园(七子班)和大梨园的'上路'、'下南'三个流派,每个流派各有号称'十八棚头'的保留剧目,保存了《朱文》、《刘文龙》、《蔡伯喈》、《王魁》等25种南戏剧目。'棚'..
梨园戏,戏曲剧种。孕育于福建省泉州,流行于晋江、龙溪地区及厦门、台湾省闽南方言区域。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距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
梨园戏是非常古老的一个剧种,它孕育于福建泉州,流布于泉州、漳州、厦门三角地带,并远至台湾省及东南亚各国华侨、华裔居住的闽南方言地域,被誉为'古南戏遗响'。 梨园戏是南戏传入闽南泉州、晋江一带后,与当地的百戏、歌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