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簧,远古称簧。先秦重要史籍《世本》中载有'女娲作簧',说明我国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竹簧就产生了。《礼记》:'仲夏之月……命乐师……调竽、笙、簧'。《乐记》也说:'弦匏笙簧会守拊鼓'。簧在古代和竽、笙等乐器相提并论,可见它的重要了。关于簧的形制和奏法,先秦文献记载简单,《庄子》:'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法。'《诗经》:'吹笙鼓簧,承筐是将'、'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房。'汉魏以来,文献中才有明确记载。东汉刘熙《释名》中有:'簧,横也,于管头横施于中也;以竹铁作,于口横鼓之。'东汉王符《潜夫论》:'竹簧,削锐其头……傅以蜡蜜。'以前有人以为簧就是指笙、竽中的簧片,并进而作为笙、竽的别名或通称;此后人们才逐步有了认识,除笙竽的簧片外,还有'以竹铁作,于口横鼓'的'簧'。在一些诗赋里,也记述着簧的演奏,如东汉蔡邕在《检逸赋》中写道:'思在口而为簧鸣,哀声独而不敢聆。'吴陆云的《为顾彦先妇答诗》中说:'鸣簧发丹唇,朱弦绕素腕'等。甚至在当时还有像今天那样的多片簧存在,如晋葛洪《神仙传》中王遥的'五舌竹簧三枚',南北朝庾信《步虚词》中的'夏簧三舌响,春钟九乳鸣'等。从先秦至晋的古籍记载可知,簧是贵族使用的一种'高雅'的乐器,特别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甚至连神仙都爱鼓簧。据《汉宫阙疏》所载,在汉代皇宫中还建有一座'鼓簧宫',可见簧在当时统治阶层和上流社会的盛行了。
竹簧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自古就流行着竹簧。在唐代李延寿《北史》(卷九十五)和北齐魏收《魏书》(列传八十九)中有:'僚者,盖南蛮之别种,自汉中达于邛笮川洞之间,所在皆有。……僚王各有鼓角一双,使其子弟自吹击之。……用竹为簧,郡聚鼓之,以为音节。'说明在公元4世纪末,四川、云南、贵州一带的少数民族地区,竹簧已是非常流行的乐器。
北宋陈《乐书》(卷一三一)中载有竹簧图,这是目前见于文献里最早的图像。?明代以来,竹簧以口琴之名见于史册。明倪辂着、杨慎编的《南诏野史》中记载'黑干夷'(即彝)的风俗说:'婚配,男吹(葫)芦笙,女弹口琴,唱和相悦。'并载有《乐书》所载竹簧'且'(彝族支系):'性好欲,男吹竹笙,女弹口琴,欢饮竟月。'檀萃的《滇海虞衡志》在描写滇西巍山的'且'时写道:'男妇作欢,鸣叶吹薪,弹篾弄枯,音节流畅,合夷曲而杂和之,喑咿可听。'《云南通志》在记述彝族阿倮支系风俗说:'婚嫁悉听男女自择,含口琴吹唱相悦,即为夫妇。'清人张泓在《滇南新语》'口琴'一节中写道:'口琴,剖竹成篾,……横侧贴腮近唇,以气鼓簧,……鼓顿有度,其簧闪颤成声。民家(今白族)及夷(彝族)女多习之,且和以歌。'余庆远的《维西闻见录》则有滇西北流传的多片簧的记载:'口琴竹片为之,……三具弦粗细等而下,以左手大指食指排持三片之头,张口而置其正于口间,以右手食、中、无名指拨动……错落而弹。弹者手舞足蹈而与歌合节。'在《番社采风图》中,则记载了台湾高山族竹簧的形制:'削竹为片,如纸薄,长四、五寸,以铁系环其端,衔于口吹之,名曰口琴。……麻达(未婚男青年)于朗月清夜,吹行社中,番女悦,则和而应之,潜通情款。'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