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步
东北大秧歌
在东北秧歌中,最有特色而又最能体现重心移动的步伐便是踢步了。踢步的节奏感特别强,单一的踢步在一拍里有三种不同的变化,踢出的那一瞬间是非常快的用力过程,这一过程犹如一个快吸气,落脚时仿佛突然呼吸的倾刻,但很快地又转化为一个长叹似的重心移动。在这三种变化中,踢出的一刹那体现了艮、俏、泼辣、爽快、干脆的特点,落地与重心移动充分地体现了稳美浪的动律风格特点,由此可见,踢步不仅表现了艮,同时也表现了浪,浪使人联想起弧线。东北秧歌的重心移动其实就是一个小弧线,做前踢步重心移动是先弧线,做后踢步与侧踢步,重心移动的感觉是上弧线。把这些弧线连贯起来就是浪的弧线型运动了。
从踢步的慢移重心来是,慢移本身就给人连绵不断,非常连贯优美的视觉形象,充分流露出成熟汉族女性的委婉、细腻、温柔、羞涩、含蓄的曲线美。所谓的美劲儿,在这时就表露无遗了。
'踢步'之所以显得'稳'、'艮',是因为其速度之快,如果没有'稳落'、'慢移'来缓冲对比,恐怕这个特点就不是特别突出了。如古典舞中所说的'欲左先右,欲上而下',在东北秧歌中成了'欲快先慢',或'欲急失稳'了。因此,'踢步'的'艮',重心移动才显得格外的'稳'。东北秧歌的训练点是自下而上,连锁反应的协调。组成这一连锁反应的三个主要环节便是脚下的步伐、身上的动律与手上的手巾花。手脚不能协调运动是一般人的通病,而这恰恰是掌握动律风格的最基本要求。面对一个初学者,要让他协调起来运动,就必须把这三者的关系分析清楚。尤其是要点出三者之间的相同之处,以方便记忆,使学者更快地掌握协调动作的窍门。三者的运动都是有'点'有'线'的,在动律与手巾花中都存在着'快吸气、停止呼吸、化为长叹'三个过程,在绕花中,花绕犹如快吸气,刚绕完的顷刻是停止呼吸的瞬间,从手腕到另一次绕花之间所走的弧线是化为长叹的时候,动律同样也是有'点'与'线'的关系。动律犹如钟摆一样,到弧线的尽头,就'点到为止',立即回到动作过程(即'线')中去,踢步、动律、绕花是平行进行的,动律与绕花的'点'与踢步的重心移动同步进行,这样三者便协调了起来。
双颤步
东北大秧歌
'双花'中的'双颤步'又别有特点。'双颤步'重心移动是上弧线,其节奏较为平均,移重心后踢所占的时间值基本上是相等的,加上音乐多用小快板,就给人轻松愉快、欢乐向上的感觉。
顿步
'缠花'中的'顿步'是典型快移重心的步伐,由于重心移动的过程非常快,无形中使整个格调向热情火爆的气氛中去,体现了东北秧歌风格中的'艮劲儿'及'泼辣劲儿'。一般而言,舞蹈中的慢板是不容易掌握的。'浪'在东北秧歌的慢板中占有重要地位,要跳好慢板就得先'浪起来'。这时就必须从动作与动作衔接的过程中着手,只有把动作过程做好了才能跳好慢板,有了细腻的动作过程就不容易出现抢节拍的现象。东北秧歌的重心移动是不可缺少的过程,是'浪起来'的基础,它起着掌握节拍、灌满音乐的作用,从前到脚的运动过程,速度及幅度都由它牵动及控制。重心移动的过程越慢、越细腻,走的路线越长,弧度越大,那身上的'浪',就越清楚,与此同时,整体动作就显得较有力度、有韧劲、有文化、有内涵。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