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秧歌-踩高跷
最初东北大秧歌,分为高跷秧歌和平步秧歌。踩高跷难度大,费力气,但好看吸引人。踩高跷扭秧歌,多数是走四方步和十字步儿。队型可时儿变化灵活,穿插绕场等,形式多变。而平步秧歌是东北最常见的形式,老少皆宜。舞者手拿彩扇,身着彩装,走和跳大多以十字步和四方步为主,不拘形式,动作比高跷秧歌狂放些。平步秧歌中穿插有前面打头儿的,有跑旱船的,挑花篮儿的,扮有荷仙姑,河蚌女等,怎么好看怎么来就是了。最有戏出彩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打头儿的和垫后的,可扮各色人物。他俩只要踩到鼓点即可,动作要幽默诙谐,夸张粗犷豪放,而富有挑逗性。早年的'老秧歌',队形还有'白马分鬃'、'二龙戏珠'、'摆八卦'、'蝎子倒卷尾'等;表演动作有'双蝴蝶'、'凤凰单展翅'、'碎步'等。
辽沈战役刚结束,各村屯出现了群众性的秧歌运动,创造出具有革命内容,形式朴素健康的新秧歌。'斗争秧歌'、'翻身秧歌'内刚外柔的舞姿,矫健平稳的步法和快速的移动、旋转、激昴的情绪,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们以美好的艺术享受。这时期的秧歌队,还全是男的,二人一小组,一个'上装'(扮女的,又叫'包头的'),一个'下装'(扮男的,又叫'斗丑的'),叫做'一副架'。四人一大组,叫'一棒鼓'。在秧歌队中'头棒鼓''二棒鼓''三棒鼓',排列有序。'头棒鼓'是全队扭唱技艺最高的,秧歌队的领头带队的戴文生巾,披斗蓬,持折扇,只他一人没有'上装',故称'傻公子'。秧歌队的排尾叫'老坐子',也是一副架:'上装'是一个扮相刁泼的老太太,手拿两根棒棰,耳戴红辣椒;'下装'是一个扮相滑稽的老头,驼背,拄拐杖。秧歌队中也有扮青蛇、白蛇、猪八戒、孙悟空等。秧歌队大的六七十人,小的二三十人。
传统大秧歌是有故事内容的秧歌剧,舞队打场子后,剧中人要即兴表扬逗哏的剧情,还要加花样、插科打诨逗乐子。那时的大秧歌,主要是自娱自乐,也是当时拜年祝福的一种快乐方式。一般从初二开始'跑秧歌'。秧歌队要到当地官署、商家或富家大户宅院中以拜年名义演出。受拜者要预备烟茶款待,秧歌队临走时给'秧歌头'赏钱,有的还要管饭。
新中国成立后,民间秧歌队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十数人至上千人不等,表演形式上有了较大进步,更加灵活多样。秧歌队通常扮作生活中或历史神话的人物或方阵,由领舞者指挥,集体走出各种队形或图案,在传统花样的基础上,产生了二龙吐须,卷白菜心。比如挥臂跳跃、扭腰甩肩,4拍一小节,前3拍向后,后一拍退回,为增加场面的生动和演出效果,秧歌队一般要配备如扇、帕、伞、棒之类的简单道具。
现行东北大秧歌,除继承了东北大秧歌原有传统艺术形式风格外,已同辽南、辽西高跷艺术融为一体,形成独有的粗扩、豪放、火爆、热烈、欢快、强劲而自由的艺术特色和时代精神。例如,在舞姿上优美洒脱、热烈奔放,可即兴表演而不受步法约束;形式新颖,方式独特,花样新潮。表演者可灵活地用腰、胯的扭动和步伐变化,采用走、摇、颤、跳、腾、挪、抖、闪等方式,以及扭、逗、浪、俏、哏等艺术手法,表演挥洒自如、妙趣横生。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