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保护传统音乐的争议一直存在于学界,如今,诸如畲族山歌一类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不仅要经历历史发展时期的跨越,同时也要承受异类文化的冲击,因此,笔者认同'保护'应该包含保存与发展两方面内容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作一番展望:
(1)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保存
要抢在那些已丧失生存环境的古老乐种消亡之前进行大量的收集、整理、记录、保存工作,以保证我们民族音乐文化基因库的相对完整性。
a、设立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实物陈列、档案馆。
以各种少数民族乐器、与音乐生活相关的服饰、道具等实物及图片资料为保存对象,举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实物展,以使外界人群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了解其实际状况,增加他们的兴趣;运用多种形式与手段将易变易失的无形音乐文化遗产转化为可长久保存的文本资料:以乐谱的形式将其音响予以书面记录,配以录音、录像等手段录制的原始音像资料,用文字的形式将各种少数民族音乐事象的实际存见状态予以客观描述,撰写少数民族音乐志,为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建立起一份完备的档案。
b、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带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
近年来,许多民族地区的旅游景点建立了民俗文化村或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园,以真实再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目的,使旅游者可在其中亲身体验到少数民族传统的生活方式、生活习俗,接触各种不同风格的古老文化(包括音乐文化)。必须注意的是,在工作人员的录用方面,应选取少数民族的原住民,尽量避免'伪民俗'。
c、将原生态音乐教育引入课堂
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课堂内开设本民族音乐文化课,教师应由本族人担任,在课堂上学习本族音乐的演唱等等,使原生态音乐文化通过教育的途径在本民族后代中得到传承与延续。在非少数民族地区的教材中大力宏扬民族音乐,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他们意识到学好本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并能在此前提下欣赏、学习、借鉴外来音乐文化。
(2)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
要为少数民族音乐及时找到一条能与现实相适应的发展之路,避免出现传承上的断裂,使其在中国音乐的语言体系中依然保有其独特的成分。
a、人们在精神生活方面的追求为少数民族音乐拓展了受众与传播空间。
20世纪末世界范围内多元文化思潮的兴起引发了学界对过去未被注意或重视的民族的文化之关注。在我国,已有大量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被发掘整理并应用于音乐创作实践,许多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也将逐步向外界揭开其神秘的面纱,被外界所了解、接受和认同。在钢筋水泥堆积的现代化城市里,喧闹的环境、压抑的空间与飞快的生活节奏令现代都市人感到身心疲惫,回归自然的意识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推崇。少数民族音乐所具有的纯真质朴的风格很符合现代城市听众的口味,为自身拓展了发展空间。
b、形式的更新将使少数民族音乐迎来新的发展。
在新疆,运用现代音乐制作方式录制的用维语演唱的本民族风格的歌曲受到维族同胞的普遍欢迎,有些歌曲在当地流传得很广,为许多人传唱。这一现象说明,新时期,少数民族音乐在本土应朝着具有时代特征的方向发展,以新形式来满足人们新的精神需求,这样,它就可能拥有更多的欣赏群体和更广泛的听众基础,重新焕发出光彩与活力。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