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Hamlet)》是由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一部悲剧作品。戏剧讲述了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篇幅最长的一部。本剧是前身为莎士比亚纪念剧院的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演出频度最高的剧目。世界着名悲剧之一,也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丰富完美的悲剧艺术手法,代表着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同《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组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作品名称:哈姆雷特

外文名称:TheTragedyofHamlet,PrinceofDenmark

作品别名:王子复仇记,哈姆莱特,汉姆雷特

文学体裁:戏剧

作者:威廉·莎士比亚

出版时间:Q1,1603;Q2,1604;F1,1623

为您推荐

楚剧艺术特色

声腔 唱腔 板腔类唱腔有迓腔、悲腔、仙腔、应山腔、四平、十枝梅等。迓腔是楚剧的主腔,分男迓腔、女迓腔、悲迓腔、西皮迓腔四种。其中,男腔粗犷简朴,女腔委婉柔和,悲腔深沉哀怨,西皮腔质朴刚劲。迓腔的节奏灵活多变,既可..

楚剧相关信息

湖北古称为楚,楚天楚地孕育了灿烂辉煌的楚文化,诞生了20多个地方戏曲剧种。如今,在文化历史悠长的荆楚大地上,仍然活跃着众多的艺术剧种,楚剧就是楚苑艺坛一枝独秀的奇葩。楚剧从1926年冠名到今天,已有80多年的历史了,它一直..

楚剧历史沿革

溯源 根据艺人师承关系推算,黄孝花鼓戏的历史可追溯到1850年以前。清道光三十年(1850)叶调元所着《汉口竹枝词》卷五中即有'俗人偏自爱风情,浪语油腔最喜听;土荡约看花鼓戏,开场总在两三更'的描述。文中所提到的花鼓戏..

楚剧楚剧简介

楚剧

楚剧,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清代道光年间鄂东流行的哦呵腔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孝感市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融合,形成一个独立的汉族地方声腔剧种之一,1926年改称楚剧,距今已有一百五..

上党八音会传承

上党八音会形成发展于元明之际,成熟兴盛于明末清初。1949年后,晋城所辖境内八音会组织较为普及,特别兴盛。'文革'时期,八音会演奏活动被禁绝,几乎衰亡。1980年后,八音会又复苏兴旺了起来。近年来,上党八音会曾应文化部邀请进..

上党八音会乐器分类

当代八音会的演奏场地主要有五个方面,有古庙会、物资交流大会上的故事会音乐;有春节、元宵节、国庆节等喜庆节日的故事会音乐和街头舞台坐场吹打乐;有重大庆典活动、广告宣传活动所举办的广场音乐;有婚丧嫁娶雇用的吹打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