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音戏着名演员
早期的着名演员,有铁笛、荀兴旺(老旦)、曹然生(花旦)、高桂芳(艺名'半碗蜜',花旦)、李德兴(艺名'跟柱子',旦)、王焕奎(艺名'自来喜',旦)等。邓洪山自幼随父母学戏,唱做俱佳,曾与东路梆子、莱梆子、化装扬琴(吕剧前身)同台演出,并吸收、借鉴了它们的长处,为丰富发展五音戏的表演艺术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曾到北京、天津、上海、青岛等地演出,从而扩大了五音戏的影响。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积累,需要一代一代的认真保护和发展。五音戏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它有值得珍视的文化积累。而这种积累是容易丢掉的。我们只有在挖掘、整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再加工、创新上去努力、去发展,去探索,才能真正做到..
历史文化价值 五音戏从发源到发展,并从最初的原始状态衍变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地方剧种,虽然仅有200余年历史,但它北依黄河沿岸(五音戏发源地坝子村),自诞生之日就受到古老黄河文化的滋养,从五音戏的演出戏码中我们可以..
五音戏,原名'周姑戏'。距今大约一百多年前。在章丘、长山(当时的县名)交界处,有一座庙,庙内有一个尼姑,姓周,人们不知其名,只知叫周姑子。此人善唱小曲小调,经常口哼小曲四处化缘。周村是她常到之处(此时周村已是鲁中商业重镇,..
传统剧目有160余出,题材有历史传说,也有民间故事。经常演出的有《王二姐思夫》、《彩楼配》、《安安送米》、《松林会》、《双生赶船》、《王小赶脚》、《拐磨子》、《借??》、《乡里妈妈》等,表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类..
早期的着名演员,有铁笛、荀兴旺(老旦)、曹然生(花旦)、高桂芳(艺名'半碗蜜',花旦)、李德兴(艺名'跟柱子',旦)、王焕奎(艺名'自来喜',旦)等。邓洪山自幼随父母学戏,唱做俱佳,曾与东路梆子、莱梆子、化装扬琴(吕剧前身)同台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