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端公戏基本内容

概况

陕南端公戏,俗称'坛戏'、'对儿戏'。扎根于南郑、西乡和城固、镇巴、宁强的部分地区,流行于勉县、留坝、略阳、安康及川北、陇南地区。是由端公化妆'庆坛'跳神、唱神歌衍进而来的一个地方剧种。因其行头简易,一包袱可携,故又称为'包袱戏'。在巴山地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具体表现形态

端公为人迎神、庆坛、禳灾、祛疫演唱的'跳坛戏',以驱邪逐魔祈福还愿为表演内容。后来逐渐引进和融汇了'大筒子戏'的音乐唱腔和部分剧目,还吸取了当地丰富的山歌民谣与民间舞蹈的滋养,逐渐淘汰了一些颂神歌词与祭祀节目,至清咸丰、同治时期(1851-1862),端公戏已完全形成。不仅积累了自己的剧目,而且伴奏也趋于完善,表演上已有了生、旦、末、丑的行当区别。

1、端公戏传承关系,端公戏虽未办过科班,但传艺都有师承关系(详见端公传承谱系)。

2、端公戏演出剧目,多为小戏、喜剧,以反映群众日常生活、精神面貌、乡土风俗和儿女私情内容的居多。如《让课》、《请长工》、《审缸》、《十八里相送》、《刘海砍樵》、《洞宾戏牡丹》等。

3、端公戏音乐曲调是神歌与当地情歌小调和'大筒子'戏唱腔的综合体。板路有二六(分快慢两种)、一字、四平等。

4、陕南端公戏的表演程式,在庆坛戏中与祭祀戏关联,计有开坛戏、正戏、插戏之分别。

5、陕南端公戏的表演有时戴面具,有时不戴面具,戴面具演出的角色为传统戏中的神鬼魔怪,有很大的趣味性。

6、陕南端公戏现代创新作品,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得到政府主管部门支持,经过新文艺工作者的努力,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大的改进和创新,使之曲调不断丰富,改编、移植、整理、创作了一大批优秀作品。

主要价值

陕南端公戏是由上古人类跳傩衍进为巫师(现称端公)在'庆坛'中唱歌跳舞娱神娱人的一个地方剧种,据专家考证,该剧种也是陕西唯一的'傩及祭祀戏剧'。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研究价值较为突出。

1、陕南端公戏历史悠久。

汉中跳端公(傩祭)是古傩遗风。汉中是巴人繁衍生息之地,端公戏中保存着大量的古巴人信息。

1976年城固县出土的青铜人兽面具,又名铺首、铜脑壳,商代巴人祭祀歌舞面具。这也说明汉中地区的傩祭祀活动已有近4000年的历史。而陕南端公戏正是在这种土壤中生存发展的。

2、陕南端公戏形成较早。据史料记载,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韩亿知详州,记西乡、城固、洋县戏剧活动的诗句有'夜月人家奏管弦'、'喧阗鼓吹迎神社'。

陆游在他四十从戎驻南郑《九月一日夜读诗篇有感,走笔作歌》中记有'羯鼓手匀风雨疾'的诗句(据专家考证当时的汉中羌人常常跳傩,演唱者手执羯鼓)。

明嘉靖九年(1530),城固县旬月举行盛大祭祀活动,并伴有歌舞戏剧(祭祀戏剧——端公戏)。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城固县正月,市民戴纸面狮象,各扮戏剧人物以效傩戏。

清康熙六十年(1721),西乡正月23日火神庙会演戏。4月28日城隍庙演天明戏,6月6日大王庙演戏赛神(祭祀——端公戏)。

道光二十年(1840)汉中城区端公艺人熊某成立戏班,先后演唱四十多年。

据以上资料证明,端公戏在明清时已有戏班演出,最早可在元朝。

3、陕南端公戏群众基础雄厚,在汉中及周边地区影响较大。

据《陕西省戏剧志?汉中地区卷》(陕西戏剧)编辑委员会编,三秦出版社1997年出版)记载:端公戏、汉中曲子戏、洋县碗碗腔和八岔等剧种,由于艺人多为业余和半业余性质,有农业生产作为基本生活依托,且演出规模小、人员小,易于生存,易于流动,常常活跃于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所以受战乱、经济调敝的影响较小,大致仍以原有的状态在民间流传并缓慢地有所发展。

汉中地区歌剧团,改编演出新端公的事迹(包括其他剧种),以《上山下乡,让新歌剧为农民服务》为题登载于1965年9月27日的《人民日报》,并有多家报刊转载。

濒危状况

1、端公戏的主角(也是班主、掌坛师)端公老艺人,解放初即受到严重的批判,甚至在后来的历次运动中受到摧残、打击,(主要是傩及傩祭祀的戏曲)政策界线把握不清,是个'重灾区'。

2、在'反右扩大化'的倾象中,汉中涉足端公戏包括其他传统剧目的老艺术家、剧作家等多人被打成右派,就连改编创作现代端公戏一等奖得主张世杰也不能幸免。

3、文革中,原来以演端公戏、曲子戏为主的几百个民间剧团(社、班)纷纷解体,文革后也未能重新组建,所剩无几的班社在以后的戏剧低靡中,更是一厥不振。

4、老端公人亡艺绝。据初步调查,现有七十岁以上的老端公不足十人,人亡艺绝的现象随时还会发生。已经建档的老端公谢朝坤老艺人,2005年9月去世,享年95岁。

保护计划

主要保护内容

1、汉中市文化局已同意'陕南端公戏'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进行申报。

2、已对'陕南端公戏'戏班和老艺人(30多人)进行了建档工作。

3、拟在汉中民俗博物馆建立'陕南民间戏曲馆',对各种档案妥善保存。

4、对'陕南端公戏'老艺人进行专人联络生活补贴制度,已进行了有效保护。

5、以汉中民俗博物馆为基地建立陕南民间戏曲研究中心。

6、挖掘整理陕南端公戏音乐、表演、歌舞、道具等艺术特征。

7、挖掘整理陕南端公戏传统剧目及创新剧目。

8、挖掘整理陕南端公戏戏班流布状况及现状。

9、做好端公戏老艺人的传承工作(教徒带徒)。

10、发扬创新陕南端公戏的艺术水平。

11、培养热爱民间文化的年青人才。

12、整合陕南端公戏民间演出团队。

13、定期举行'陕南民间戏曲'大赛活动(以陕南端公戏为主)。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向各级领导汇报对汉中'陕南端公戏'抢救保护工作的意义,已得到支持,2005年4月28日至5月3日,由市民协主办的'傩舞端公戏大赛'被列入'汉中市首届民歌节'活动。

2、傩舞端公戏(包括'跳端公')研究工作已列入民间文化系列。

3、对全市陕南端公戏30多位端公老艺人建立档案,委托联络人定期联系,随时掌握动态,活动情况,并对其进行定期生活补贴。

4、在汉中民俗博物馆建立专馆,保存各项档案、资料、照片、影像等相关资料。

5、已成立'陕南民间戏曲研究中心',中心设在汉中民俗博物馆内。

十年保护目标

按以上保护内容逐项落实,争取在十年内使陕南端公戏重振雄风,为汉中乃至陕西戏剧繁荣做出新贡献。

建立机制

1、成立'陕南民间戏曲研究中心',负责在民博馆内建设'陕南民间戏曲馆'。

2、成立资金筹措、计划、使用、监督机构,以确保资金到位、专款专用。

3、与汉中市文联、市文化局、市群艺馆、文化馆及相关区县有关部门紧密联合,确保计划实施和监督。

为您推荐

模型制作实验室的建设内容

  模型制作实验室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其中,硬件建设主要包括建设模型制作实验室的地点、场地条件和配备的实验设备及用具等条件;软件建设主要包含实验室管理人员和师资队伍力量的配备以及..

电影《黑天鹅》相关内容概述

  《黑天鹅》整部电影展示了一个芭蕾舞演员的心路历程与成长轨迹。在电影《黑天鹅》中,塑造了一个优秀的芭蕾舞演员――妮娜。影片讲述了纽约剧团打算要重拍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而当时正值舞团的前领舞Beth离去,整..

“白派”传承与发展的主要内容

  内容是事物内部诸要素的总和,“白派”传承与发展,要以内容为载体和依托。具体来讲,“白派”传承与发展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塑造人物形象。所有戏曲流派的“最高任务”,都是塑造人物形象,“白派”也不例外..

主题充盈实验性,内容体现民俗性

丰富的题材和内容

  从两京地区发现的三十一座壁画墓来看,壁画的题材和内容几乎涵盖了所有汉墓壁画所具有的。概括起来这些内容和题材可分为两大类:1.引魂升仙、天堂仙界和镇墓避邪的内容。2.历史故事和反映现实生活经历的内容。第一类..

当前我国实行全民艺术普及工作的主要内容与总体意义

  (一)主要内容   提到我国全民文化艺术的普及,首先想到的就是对公共文化与群众文化的建设,没错,我国无论推行哪种政策,其主体一定都会是人民群众,?@是千古不变的内容[2]。只有充分的结合人民群众这一主体地位,才能将此..

唐卡的主要内容及文化传播功能

  诸佛菩萨、教派祖师高僧、观音度母、密宗本尊,明王护法,佛传及佛本生故事及坛城图等在唐卡中最常见。通常佛有“寂静相”和“忿怒相”两种变化。“寂静相”表现慈祥平静,姿态端庄,面如满月,眉清目秀,身材匀称,端坐莲花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