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端公戏行当划分为老生、小生、老旦、小旦、花脸、比较简单。该戏在长期流传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富于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唱腔和表演。陕南端公戏音乐多见于五声羽调式和五声商征调式,结构完整,常见于2/4拍,旋律起伏不大,比较平稳,一般在小二度,大二度,小三度,偶尔出现57-2-1。完全是演唱上采用滑音形成。演唱中节奏明快,气氛热烈,音调与词的结合是唱非唱,是说非说,流动感强,很注意字与音的韵味。乐曲中常出现一个乐句反复演唱,领唱时不用打击乐,合唱时则加入打击乐伴奏。伴奏以打击乐为主,一般常用马锣(小锣)、中锣、钹、小钗、鼓。据说前几辈人起,开始加入'胡琴'(自制的竹筒二胡)、喇叭(土长号),伴奏时用于唱腔前奏、间奏、结尾。一般情况,唱时不舞,舞时不唱,多数情况是演唱者在唱腔间奏中随锣鼓声起舞。音乐表现出各种人物喜、怒、哀、乐及烘托气氛、情景,具有古朴厚重的特色。如'关爷'出场的唱腔铿锵有力,加上'土长号'和'牛角',以及打击乐的声响,很有古战场的气氛。
陕南端公戏音乐根据节目和表演形式,有祭祀性音乐、正戏音乐和外戏(插戏)音乐几种类型。祭祀性音乐和正戏音乐,是为傩仪服务的,是具有宗教色彩的音乐,具有古老吟诵风格。外戏音乐,是在传统的正戏基础上,吸取了当地的花灯小调、民歌民谣,以及一些外来戏曲音乐形成的。这些音乐,提高了陕南端公戏的表现力。
牛角和师刀,在傩戏演出中既是常用道具,也是具有特殊音响效果的乐器。牛角吹奏出的声音,基本上没有旋律,只有两个音高,通常都是在一个小二度上进行,由高及低发出颤音,给人以森严悲壮的乐感。师刀舞动时发出有节奏的'沙沙'声,给陕南端公戏音乐蒙上一层宗教神秘色彩,造成一种巫术活动的氛围。
陕南端公戏音乐的板腔体系正在形成。据端公老艺人说有'九板十三腔','九板'是指锣鼓的九种打法,也可称为'板式'。'九板'是'扑灯蛾'、'凤点头'、'双柏翅'、'单夹双'、'三捶锣'、'双凤朝阳'、'朝金殿'、'豹子头'、'三击鼓'。'十三腔'即各种不同的唱腔。'十三腔'是'滴水'、'神河'、'悲哀'、'二黄'、'慢三眼'、'喜乐'、'猛虎'、'三黄快'、'倒数'、'桃花拜柳'、'二黄原'、'三黄散'、'四平调',各地名称不一。
端公戏的表演动作比较简单,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程式化动作,除动作的模拟外,有不少类似拳术和戏曲动作的舞姿。步伐自由而少规整,常用的有'左右踏步'、'大小八字步'、'丁字步'、'踱脚'、'搓步'、'平步'、'前后点步'、'半蹲'、'平步旋转',舞步迅速而多变。表演高潮时也有'腾跃'、'蹦窜'、'翻滚'、'旋转'等一些技巧性动作,还有类似戏曲'亮相'的造型和片刻停顿,强调动作的力度、力感。演员在表演时还遵循对称、方整的程式向2个或4个方向重复一套动作,让四方围观的观众都能看得见,据陕南地区端公老艺人的介绍,端公戏舞蹈也渐趋向程式化,舞蹈动作就有单插翅、双插翅、手拨摇摆步、单金、双金、起飞式、大团圆、滴水舞等。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