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张工艺
梁平木版年画以手工纸(又名二元纸)为载体,二元纸以本地百里槽的隔年白竹为原料,当地艺人根据尺寸差异对纸张有不同的命名,将尺寸130CM×59CM的纸张称为'二元纸'。整个造纸过程均由手工完成,工艺较粗糙。竹纤维使纸张具有很强的柔韧性,不易破碎,吸水性强。因二元纸材质泛黄且略显粗糙,纸质较差,与其他地区年画印制所使用的宣纸相比较,应是制作年画材料的一大缺陷,但经过当地艺人多年的智慧积累,对承印纸面进行了独特的印前处理,使纸面更加柔韧,色泽更加明艳,印刷后呈现出区别于其他地区年画的古朴与典雅。现今梁平竹山、袁驿、屏锦、七星等地村民中仍有从事手工造纸以维持家用者。这是传统梁平木版年画区别与其他地区年画的重要特征之一。梁平木版年画用纸根据作品不同内容的创作类型分为水全、水两、托全、托半、托两、清章。
纸面加工是梁平木版年画制作工艺的重要环节。主要有以下步骤
1、刷矾水:将明矾稀释后薄薄地刷于纸面,可以避免跑色和增强印制过程中的颜色附着力。
2、刷牛胶:将调和均匀的牛胶平涂于纸面,可使纸张更加柔韧。
3、刷白土:将白土(观音土)晒干,打碎碾磨后用清水浸泡为泥浆,经过漂洗、过滤和沉淀,再在泥浆糊中加入牛胶和飘白剂,用水稀释,刷在二元纸表面,待凉干。经过加工的纸张,因纸面粉质的介入,纸质厚实,色泽光洁,即可防止颜色渗漏,又可腿去颜色的生硬火气。
纸张制作完毕晾干后捆扎压平,用自制裁切刀根据画幅大小修剪整齐备用。
颜色工艺
梁平年画用色讲究,根据民间艺人的介绍,传统年画颜色成分主要分为矿物质、植物、化学颜料三类。其颜料与其他地区年画颜色原料相比无异。民国时期,因化学颜料色泽鲜艳,制作方便,传统颜色逐渐被化学颜料所替代。但在颜料加工过程中,梁平地区也有独特的加工工艺,即在颜料中加入当地所产的白土(观音土)和牛胶等,结合特制的承印纸张,使颜色产生了不同纯度和明度的层次变化,附着力更强,更加稳重大气。
雕版工艺
现存梁平木版年画画稿,多为清末民国时期作品,主要由年画艺人徐云山、徐弼在前人基础上创作而成。内容题材广泛,如:八美图、帅将门神、盗令出关、立斧、扬鞭等,作品以线造型,形神兼备,深得百姓喜爱。目前当地木版年画制作图稿主要仍是复原其中的优秀作品,一般以门神类为主要复原内容。制作时将选定的图稿用白乳胶反贴在梨木版上,以往民间艺人多采用熬制的大米糨糊来粘贴,按图稿样式进行准确雕刻。年画木版制作有柏木、枫木、梨木(图2),梨木质地细密、不易开裂,当地艺人把梨木作为雕刻线版的上选材料,其中很多线版由于雕刻工艺精湛、独具美感、也常被单独当作艺术品收藏。色版用材要求略次于雕版,可用枫木、柏木替代。
枫木、柏木色版经过长时间的使用会发生不同程度收缩,因此会造成一些错版现象,目前进行木版雕刻多采用本地老梨木加工而成。据梁平县文化馆全昌明介绍,时下常见版材规格多为60CM(长度)×40CM(宽度)×5CM(厚度),主要用做门神类年画的制作。制作这样面积的梨木版大概需要200-300RMB。一般一套门神作品需要雕刻线版与色版5—13块不等。在雕刻木版的过程中,民间艺人多以保持画稿原样,尽现原稿风貌为基准。线版称主版也称墨版(图3),由各种不同宽度的线条组成,疏密对比极大,增加了雕刻的难度。艺人根据画稿精雕细刻出主要的轮廓线,刻版师傅技艺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年画印刷的最终效果,因为线版对形象的规范起着决定性作用。
雕工按版面雕刻的需求,选取型号相适合的刻刀。在不损伤原稿意味的前提下,根据图稿不同部位要求,以顺刀为主,滞刀为辅,行刀虚实有度。为保证印刷质量,梁平木版年画多采用深刻法,雕刻深度约0.2CM-0.4CM,充分考虑印刷操作的要求,严格控制版面空白下凹的深浅及角度,控制不同线纹凸起的坡度,让木刻线条挺拔于版面的同时又可保证线条交叉拐角处不积墨汁,防止污脏纸面,以适应水印和大量印刷的技术要求。
线版雕刻完毕后,根据线版确定对色版的雕刻,不同年画类型有不同的色版数量,印刷的顺序由浅到深、由冷到热。少则5—6套色,多则12—13套色。色版雕刻的工艺要求略次于线版,雕刻基本方法流程与线版同,雕刻深度较线版更深。因年画印制数量较大,画版磨损较严重,故木版从选材到雕刻均严格把关,每年印刷完毕后还要对画版进行修复,以保证印刷质量。
印刷工艺
梁平木版年画的印刷工艺与其他地区木版年画的印制工艺基本相同,在此只做简要叙述。
印制线版首先将雕刻完毕后的线版与纸张固定在印案上,上墨要求均匀、适量、防止出现印刷积墨与上色不均。
印制色版将晾干后的线稿与色版固定在印案上,然后逐次印刷,由于色版数量较多以及人工操作的误差,常有错版现象产生,这种'离题千里'的错版效果反而使作品生出一种灵动天真,别有情趣的艺术效果。
印后处理传统年画的制作工艺大致可分为:全印刷、全手绘、印绘结合等多种,梁平年画属于印绘结合类。在套色水印完毕后,画师后期手绘主要集中在头部和刻画服饰的细节。如:颧骨处略施阴影以表现立体,眼皮下施淡绿示阴面以提神,这种手法在其他年画种类中极为少见;面部处理是梁平年画最具特色的地方,在印制完毕的人物脸颊上涂以腮红,形态呈椭圆状,称之'开脸'。用特制的竹笔(鸳鸯笔)侧锋,一面点红,一面点酒,一笔之中点蘸颜料与白酒,在人物脸颊处随性描绘,颜料随白酒自然渗化,呈现晕染的效果,形象生动有趣。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