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革命后欧阳予倩、洪深、顾仲彝等人创办了'戏剧协社'等业余剧团,时称'爱美剧',当时这算是最时尚的事,牵着年轻人的崇拜和狂热的心,而最最领风气之先的是那些在台上演出的演员。他们自己写剧本,改编别人的剧本,甚至编导客串角色,他们的乐趣首先是为了自己的爱好,喜欢的东西——倘若现实中还没有,或还不成熟,就去创造它完善它。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世纪20年代初,素有传统的学生业余演剧活动出现了一个高潮,并且成为这一时期话剧运动的中心。燕京大学,燕京女校,交通大学,民国大学,师范大学,政法专科学校,北京高等师院,女高师等院纷纷成立业余剧社,每逢活动都举行演出,吸引广大师生和社会上的戏剧爱好者。
1921年11月,北京学生业余剧团的联合组织北京实验剧社(李健吾主持)成立。
1922年1月上海民众戏剧社扩建为新中华戏剧协社(拥有48个集体社员,2000多个个人社员)。
1922年冬,在蒲伯英,陈大悲主持下,创办了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鲁迅,周作人,梁启超等均被聘为校董事。这是第一所培养'预备将来以戏剧为职业的''专门的戏剧人才'的学校。
1925在于上沅,赵太侔,闻一多等的主持下,恢复了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增设了戏剧系,这是第一个国立的戏剧机构,戏剧艺术由此进入了国家高等教育。后来在田汉的主持下,又在南国社基础上,创建了上海艺术大学与南国艺术学院。上述演出,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这一时期所提倡的'小剧场'运动的艺术实验。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