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悲
陈大悲
陈大悲(1887—1944)又名陈听弈,浙江杭县人,'五四'前夕从日本进修戏剧回到北京,立即积极投身到学生演剧的热潮中去,一面在报上发表文章抨击旧剧和文明戏,一面则经常到大、中学去组织学生演剧活动,帮助排演并撰写现代话剧剧本。其中发表于1920年的《英雄与美人》和《幽兰女士》,成为许多学校剧团常演的剧目。
陈大悲参加民众戏剧社后,一方面得到汪优游倡导'组织一个非营业性质的独立剧团'的启发,同时也显然受到学生演剧活动的鼓舞,提出了'爱美剧'的口号,并专门应各处学生演剧团体通信询问演剧方法的需要,编译了《爱美的戏剧》一书。
蒲伯英
蒲伯英(1875—1935)别号观场,止水,四川广安人,光绪进士。'五四'时期接受新思潮影响,他创办的《晨报》曾是宣传新文艺的阵地。他热衷于戏剧活动,不仅对新剧事业资助颇多,而且撰写了不少颇有见地的戏剧理论文章。如当陈大悲大力鼓吹非职业的'爱美剧'并得到广泛响应时,蒲伯英却一反众议写了《我主张要提倡职业的戏剧》一文与之辩论,他指出:戏剧界的空气污浊,是人的原因而不是戏剧职业本身的原因,关键在于人的品性、道德和对艺术有充分的研究与经验。而职业的戏剧既不同于'爱美的戏剧',也不同于营利的戏剧;它以追求艺术上的专精为主要目的,并以专精的艺术求得生活上的报酬,再以这报酬助长其艺术的专精。因此从长远看,'要戏剧能够改良进步,都非极力提倡职业的戏剧不可'。
为您推荐
爱美剧运动发生于20世纪20年底,是中国戏剧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活动中心在北京,主要人物是陈大悲和蒲伯英。这一戏剧运动的开展,有力扭转了民初以来文明戏衰退的趋势,奠定了健康的现代话剧发展方向,实现了从早期话..
爱美剧运动
20世纪20年代,在北京、上海等地,兴起一股非职业的戏剧运动,叫做'爱美的戏剧'。它的出现有一个针对目标,就是当时中国早期的商业性发展的新剧,又称为文明戏。那时西方风格的戏剧形式才进入中国不久,还在很不成熟..
【简介】
第29届吉祥物运动造型分为4个品种,分别为彩色纪念金银章组合套装,彩色纪念金质胸章套装,彩色纪念银质胸章套装和彩色镀银纪念铜章套装。彩色纪念金银章组合套装,包含1/10金章和1盎司银章各5枚,金章与银章..
从1931年的“”事变到1932年的“一二八”日寇进攻,再到1937年的“七七”、1937年的“八一三”,国家和民族面临着劫难,整个中国被迫着发出了一个声音:救亡图存!在民族存亡的关头,音乐家们不再高雅和轻松,也自然地投身到了..
明朝'前后七子'倡导的文学运动。'前七子'指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以李、何为首,活动在弘治、正德年间。'后七子'指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以李、王为首..
从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中国进行了一场'双元革命',即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第二次新文化运动,而这场运动的先驱是一些年轻人。
1995年电影《大话西游》的成功,宣布这场运动拉幕。周星驰也成了第二次新文化运动的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