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福》
芗剧传统剧目。1954年由芗剧代表队演出,先后参加福建省及华东区戏曲观摩会演,分别获剧本一等奖和二等奖,姚九婴先后获演员一、二等奖,纪招治获演员二、三等奖。1979年10月,龙溪地区歌仔戏演出团携《三家福》赴京参加国庆30周年文艺献演。
《双剑春》
芗剧现代剧目。1963年,龙海芗剧二团根据闽南红军游击队长王占春的革命事迹编成芗剧《王占春》。1978年,根据同一题材重新创作芗剧《龙岭春晓》,参加省现代戏创作剧目调演。后经反复修改,改名《双剑春》,由龙溪地区歌仔戏演出团排练,于1979年10月晋京献演。该剧填补了歌仔戏表现农民革命斗争题材的空白,受到普遍好评,获文化部创作三等奖、演出三等奖。
《碧水赞》
芗剧现代剧目。反映闻名全国的堵江抗旱、'丢卒保车'的'榜山风格'。由龙溪专区芗剧团演出,1965年春参加华东区戏曲现代戏观摩会演,获得好评,剧本由文化部艺术局印发,向全国推荐。
《肃杀木棉庵》
芗剧新编历史剧。创作于1987年。反映南宋末年丧师误国的奸相贾似道被罢相贬谪,押解循州,途经漳州木棉庵,被监押官郑虎臣诛杀的故事。由漳州芗剧团首演,1987年参加省第十七届戏剧会演,获剧本二等奖。剧本发表于《剧本》月刊1987年第五期。
《戏魂》
芗剧现代剧。原名《散戏》、《最后的演出》,内容反映60年代台湾艺人在陷入散班困境时,为维护传统戏曲艺术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崇高精神与宝贵品格。1990年由漳州市芗剧团首演,是年参加省第十八届戏剧会演,获剧本创作二等奖,随后又获第五届华东区'田汉戏剧奖'剧本创作二等奖。
《煎石记》
芗剧新编古代剧目。内容写婆媳和解,化怨为爱的故事。漳浦芗剧团演出。1987年参加省第十七届戏剧会演,获剧本二等奖,剧本刊发于《福建戏剧》,获'田汉戏剧奖'剧本创作二等奖。1988年由厦门电视台摄成舞台电视艺术片。
《李妙惠》
芗剧传统剧目。又名《谢启娶妻》、《卢梦仙》。芗剧名艺人邵江海编剧。1962年,剧本由龙溪专区戏曲学校作为教学实践首演。剧中用闽南方言写成的韵白,有很生动的民间语汇,乡土气息浓厚。唱腔以'杂碎调'为主。1980年5月,由漳州市芗剧团重新整理演出。
《安安寻母》
芗剧传统剧目。是本戏《面线冤》之中一折。取材于明传奇《跃鲤记》。由芗剧名老艺人邵江海改编。剧中写姜诗妻庞三春被婆婆逐出家门,仍克尽节孝,寄迹尼庵后感动婆婆,一家团圆。1979年,龙溪地区歌仔戏演出团重新整理带往北京,参加国庆30周年献礼演出。芗剧《安安寻母》是一折唱做并重的唱功戏,由邵江海配曲,它比较集中地运用芗剧诸种'哭调'的唱腔变化,刻划人物的感情和性格的发展,集中体现了邵氏的音乐唱腔风格,是艺校芗剧班的传统教材。
《鸾凤配》
又名《鸾错凤误》,庄火明根据芗剧传统剧目《万花彩船》整理、改编。1962年获龙溪专区剧目创作二等奖。1963年由龙溪专区芗剧团首演。1989年7月经重新整理,由漳州市芳苑芗剧团排练,参加福建省第三届民间职业剧团展演获优秀演出奖、剧本一等奖。同时被选为参加首届艺术节和第二届中国艺术节福建分会场献演剧目。剧本发表于1989年《福建戏剧》第六期。
《邻里之间》
芗剧现代小戏。有'新《三家福》'之誉,编剧陈志亮(执笔)、郑惠聪。1982年,由南靖芗剧团首演。同年参加福建省第十四届戏曲会演,获剧本创作二等奖。福建省电视台曾录像播映。1982年1月,剧本发表于《福建日报》副刊。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