芗剧艺术特点

行当

芗剧的行当,早期只有生、旦、丑几个角色,后来吸收京剧的分行,角色增加。芗剧音乐的特点是唱多旁白少,曲调自由,旋律优美,节奏强烈,富有较强的表现力和乡土情调。芗剧的传统曲调有一百多处。歌仔戏时期以锦歌、台湾调和民歌为主,改良戏时期则以内地杂碎调和若干改良调为主,适当吸收京剧、潮剧、汉调等部分曲牌,夹杂些电影歌曲和流行歌曲,呈现复杂状态。

乐器

芗剧的主要乐器有壳仔弦(用椰壳制成)、大广弦(用龙舌茎作共鸣箱,以梧桐木为箱板,紫竹为琴柱)、台湾笛(又名梆子箫)、月琴、六角弦(又名二胡,共鸣箱为六角形,定弦壳仔相同)、三弦、苏笛(即横笛)、鸭母笛(又名竖管,簧嘴似鸭嘴巴)、京胡、芦管等。

音乐

芗剧音乐源于闽南民间音乐,由流传在台湾的闽南'歌仔'(锦歌)与台湾民间音乐结合形成。

芗剧唱腔属民歌联曲体,有'七字调'与'杂碎调'两大声腔曲调以及'哭调'、'杂念调'、'民歌小调'等。主要唱腔的调式多为两调交替的混合调式,为唱腔提供转调的方便,曲调的联串顺理成章。场景音乐既有来自漳州民间音乐锦歌、十音、八音,也吸收竹马戏、潮剧、京剧、南曲的音乐。传统歌仔戏的主奏乐器有4大件:壳仔弦、大广弦、月琴、台湾笛。杂碎调声腔则以六角弦为带腔乐器,伴以洞箫、鸭母笛(芦管)、三弦。芗剧音乐比较讲究配器,一般已有成规:'七字调'和民歌小调及部分场景音乐用4大件;'哭调'和'台湾杂念'主要用大广弦、月琴、洞箫;'杂碎调'用六角弦、三弦、洞箫等乐器。

50年代以后,由于新音乐工作者的加入,从填词、配曲改为作曲、配器,并发展了和声、伴唱。重点剧目、现代戏乐队也随之扩大,增加了二胡、扬琴、笙、中阮、大阮等民族乐器,并引进西洋管弦乐,使芗剧音乐更加丰富多彩,更具表现力。

特点

芗剧唱腔特点是曲多白少,格律自由,旋律优美,节奏强烈,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主要曲调有七字仔调、杂念调、大调、倍思及其他民歌、时曲。伴奏乐器有壳子弦、大广弦、台湾笛、月琴等。唱词通俗,多用生动的民间语汇,乡土气息浓厚。

为您推荐

芗剧艺术特点

行当 芗剧的行当,早期只有生、旦、丑几个角色,后来吸收京剧的分行,角色增加。芗剧音乐的特点是唱多旁白少,曲调自由,旋律优美,节奏强烈,富有较强的表现力和乡土情调。芗剧的传统曲调有一百多处。歌仔戏时期以锦歌、台湾调和..

芗剧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改良调(子弟戏)主要流行于龙溪芗江一带,就正式改称芗剧。1951年8月,歌仔戏霓光班与子弟戏新春班合并成立漳州市实验芗剧团。从此,芗剧逐渐发展成为福建省五大剧种之一。50年代初,南靖、漳浦、龙溪、海澄..

芗剧

20世纪初叶发源於台湾的传统戏曲,大陆福建亦称之为芗剧。「歌仔」有小曲、民歌的意思(歌仔用普通话表达就是「小歌」),歌仔戏以掺杂文言的闽南语为主,让社会大众也能接触文雅辞汇或忠孝节义故事,成为早期台湾社会重要娱乐活..

芗剧戏曲介绍

白字戏艺术特色

白字戏有一套自己独特的拉腔调式,叫'嗳咿嗳'。这种'嗳咿嗳'调,是在拉腔和尾腔的地方,不唱字而只唱一种有声无字的'嗳咿嗳'的腔调。这种腔调和海陆丰宗教音乐--'师公歌'以及渔歌、歌有密切的关系。它们也有'嗳咿嗳'。宗教..

陕南花鼓戏艺术特色

二黄音乐唱腔属板腔形式。其曲调简朴中存幽雅,婉转中有激昂,旋律注重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吐字讲求尖团分明,而且要求达到清亮准确、字正腔圆和满腔满调。其二黄调的主弦胡琴用'5——2弦'。板式有()、()、、、()等十余种。腔类有..

晋南威风锣鼓艺术特色

流派 威风锣鼓 威风锣鼓最早因社日祭祀土神及求神祈雨而兴盛,后来发展为民间社火和喜庆节日压轴民间艺术表演节目。旧时威风锣鼓队规模较小,一般14人一队,称为一堂。2人击鼓,2人持铙,2人持钹,8人敲锣,因用锣八面,所以又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