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阳腔特点

明初叶,弋阳腔的唱腔结构,与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一样,都来自南戏的曲牌联套体制,脚色行当也承南戏,分生、旦、净、末、丑。其舞台表演,即唱、做、念、打则只用锣鼓节制、帮衬而无管弦伴奏,所谓'一味锣鼓了事'(冯梦龙《三遂平妖传·张誉序》)。明中叶,弋阳腔系的青阳、太平等腔,发展'滚调',始突破曲牌联套的格式,在传奇体制内发生变革。入清以后,乱弹勃兴,出现高、昆、乱'三合班',在其形成多声腔剧种的过程中,有个别地区的高腔因受昆腔影响,始采用管、弦并以笛为主伴奏,而多数高腔剧种则仍保持使用锣鼓节制的传统。

弋阳腔虽几经嬗变,但各地高腔却一直保持着共同的特征与风格。明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说:'江以西弋阳,其节以鼓其调。'明王骥德《曲律》说:'今至‘弋阳’、‘太平’之衮唱,而谓之流水板。'清李渔《闲情偶寄》说:'‘弋阳’、‘四平’等腔,字多音少,一泄而尽。又有一人启口,数人接腔者,名为一人,实出众口。'清王正祥《新定十二律京腔谱·总论》说:'尝阅乐志之书,有唱、和、叹之三义。一人发其声曰唱;众人成其声曰和;字句联络,纯如绎如,而相杂于唱、和之间者,曰叹,兼此三者,乃成弋曲。由此观之,则唱者,即起调之谓也;和者,即世俗所谓接腔也;叹者,即今之有滚白也。'根据上述引证对照今天的高腔,说明弋阳腔的传统特征,如徒歌(乾唱)、帮腔(接腔)和滚调(滚唱、滚白)仍保留至今。

江西弋阳腔,继承着南戏的优秀传统,沿着民间戏曲的发展道路,以其独特的艺术风貌,自成一派。其曲调多半是出于宋人词曲和里巷歌谣,用不同的曲牌联缀成套,保持着中国古代挚宸恍∏鷶的本色。本无宫调,亦罕节奏,畸农市女,顺口而歌。它的曲牌,来源于撃媳贝实鲾的两个方面:出自南戏的曲牌有鹧鸪天、皂罗袍、泣颜回、驻云飞、香罗带、红衲袄、山坡羊、步步娇等;出自北曲的有新水令、端正好、点绛唇、寄生草、朝天子、醉太平、快活林、清江引等。它们虽为套曲,但可随心入腔。它的剧目多脱胎于目连戏文,复受话本、小说的影响,并集以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其题材内容,从而创造了一种连台大戏的演出方法。大戏剧目有:《目连传》、《东游记》、《西游记》、《南游记》、《北游记》、《封神榜》和《许真君》等十二本,每本可以连续演出七天。

赣剧中的弋阳腔,它的曲调虽有摴霭讛因素,但无后期青阳腔阶段的摴龅鲾形式,因此,始终持着汤显祖时代捞浣谝怨模,涞餍鷶的古朴风貌。其剧目,亦大都是明朝初期弋阳腔摾肪鐢的旧目。赣剧弋阳腔是明代弋阳腔留在赣东北地区的嫡派后裔。

为您推荐

弋阳腔简介

弋阳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在中国戏曲史上,曾与海盐腔、昆山腔、余姚腔齐名,被称为'四大声腔'。弋阳腔是南宋末年,兴起于浙江的南戏经信江传入江西,在弋阳地区结合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以及地域民俗相融合、'辗转改益'滋生..

弋阳腔

弋阳腔,亦称“弋腔”,俗名“高腔”,是元末明初时宋元南戏流传到江西弋阳一带,与当戈阳腔地语言、民间艺术相融合而产生的。弋阳腔是明代戏曲中的四大声腔之一,形成于江西东部一带。其特点表现为:保留了徒歌与帮腔,出现了滚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