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字戏起源及发展

白字戏,口述史称'弄仔戏'。主要由'弄仔'(童子)用方音演唱。今仍存'关戏童'遗俗,并以滑稽戏弄为主。与'唐戏弄'有极深的渊源关系。至今仍可演出的《弄仙姑》、《弄蟾蜍》、《搭渡弄》、《事久弄》等古老形制的'弄戏',就是明证。近人任二北的《唐戏弄》专着,亦可佐证。白字戏独特的古谱'二四谱'远溯楚人楚歌的'唱名谱',是唐人唐乐的通用谱。白字戏'戏神'为唐明皇、雷海青(田老爷),有文物、庙宇为凭,如梅陇镇大水港就存有一座。

海陆丰白字戏与流行于漳州、潮州的竹马戏也有很深的渊源,宋代漳州地区在每年秋收之后,有号称'戏头'者,'逐家聚敛钱物,豢优人作戏……'。(宋陈淳《北溪文集》卷二十七)。据考所搬演之戏剧俗称老白字或竹马戏,现存的海陆丰民间的钱鼓舞、竹马戏亦可觅其影迹。其原由孩童搬演的《弄仙姑》等节目至今仍可演出。

早期的白字戏与疍、畲土着文化融合,接受方言渔歌、民歌小调等民间艺术和福建道、佛曲的熏陶,逐步形成地方色彩浓烈的民间小戏。宋元南戏传入闽南粤东,与地方小戏融合而成泉腔潮调,产生了《荔镜记》等传奇剧本,白字戏也脱离'两小'、'三小'状态,发展成为有生、旦、丑、净、公、婆、贴七行的'七子班'。

明代中叶以后,属于高腔系统的官腔戏剧(正音戏)流行闽南粤东,白字戏接受正音戏的影响,以'土语唱南北曲',移植了一批以长连本戏为主的传奇剧目,主要有'八大连戏',计有《祝英台》连、《秦雪梅》连、《高文举》连、《陈三》连、《王双福》连、《崔鸣凤》连、《杨天梅》连和《萧光祖》连等剧目,按唱腔音乐特点称为大锣鼓戏,以区别于原来的小锣鼓戏。入清以后,又出现了上半夜演正字戏,下半夜唱白字戏的'半夜反'演出形式。

明清时期,白字戏在海陆丰地区已十分活跃,盛演白字戏的海丰城隍庙戏台、捷胜城隍庙戏台均在明洪武年间建成;清中叶,黄汉宗用鱼名撰成的海丰老鱼街戏台联'白须公命赤鼻子勒过马头听古板,歪嘴婆牵红心娘带连牛尾卷金钱',生动风趣描绘了当时白字戏的表演情形,据调查,清咸丰年间白字戏有三十多个班社活动。光绪三十四年(1908),海陆丰白字戏也拥有近二十个班社,其中老荣顺班时间较长。据在世老艺人刘世珍、刘同香介绍,白字戏过去属童伶制,成年变嗓后,常转学唱正字戏,晚近时期正字戏的名角、名师多出自此班。

为您推荐

紫砂陶造型的艺术起源来自于人类的生活体验和习俗变化

  宜兴的制陶史,从目前已经出土的古窑遗址,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在七十年代考古就发现共发现了十六处古代文化遗址,一百四十多处古代窑址。其中,秦汉窑址十六处,六朝青瓷窑址五处,唐五代青瓷窑群和窑址九处,宋元窑址三..

剪纸的起源

  中国的剪纸最初起源于东汉蔡伦的造纸术,后来随着时代的演变,剪纸艺术到南北朝时期逐渐成熟并且直到清朝以后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一开始的剪纸主要流行于宫廷并且被当时的侍女们所爱。直到唐宋之际,民间的剪纸已经流传..

唐卡艺术的起源

  关于唐卡的起源,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意大利藏学家图齐教授提出的,认为西藏唐卡起源于印度。其原形在印度叫做pata,是一种画在棉布面上的宗教画。这种绘画常常用在宗教仪式中,并且信教者也可以通过绘制..

攸县“唱章”的起源

壁画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壁画艺术起源于原始社会,是原始社会人们在墙壁上描绘出的一些符号,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是人类最早对绘画艺术的认知。从对壁画的历史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壁画体系中,我国壁画文化传播最为广泛的途径为佛教建筑壁画,如北..

艺术与宗教起源的融合

  从开始的人类对于艺术的无概念到后期的主义流派,人类在一步步的向艺术靠拢,远古时代,人们把自己和物体的模样刻画下来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心理需要,人类最早出现的雕刻艺术,也与原始人的生殖崇拜有关。在各民族中,最早的人..

陶瓷艺术起源和发展的探讨

  陶瓷?l展史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瓷器的出现也有将近1800年的历史.从商周时期的青瓷到白瓷再到彩瓷再到东汉时期,造型和装饰风格上还是采用原始时期的模版,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青瓷盛行,釉的使用也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