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城'仪式通常是在和尚道士打醮拜忏、做功德超度亡灵圆满的最后一天举行的,叫'打桌头城'。道士在做功德超度亡灵时,桌上扎一个纸城,寓意亡灵囚于城中受苦,救苦道士要引渡亡灵出城,最后破城门而入,救出亡灵。其方式是一女子披上头巾代表亡灵,一男子(由道士妆扮)代表道士对着说唱。后来发展为'打地上城'。演员由原来的一男一女,发展至一、二十人,有布景、道具和剧目,一般在广场上表演简单的杂技,如弄钹、过刀山、跳桌子、弄包子等没有故事内容的小节目。再后为适应法事需要,又增加些短小的神怪节目,从宗教仪式圈子里跳出来,开始在民间丧仪、盂兰盆会和水陆大醮上演出。
打城戏源于泉州宗教民俗活动,是具有浓厚宗教艺术色彩的剧种。由于她经常在孟兰盆节、水陆大醮以及民间丧仪法事活动中演出,故初期亦称'法事戏'。
为您推荐
壮族戏曲主要有师公戏、北路壮剧、南路壮剧等多种。
师公戏
壮族师公戏流行于广西来宾、象州、武宣、贵县、武鸣、上林、马山、河池、百色、田阳、钦州等县。唱腔多为当地民歌、巫调,为联曲体音乐。有清唱法、滚唱法..
梅林戏,由于产生在闽北泰宁县梅林乡而得名。当地百姓长期流传着一首民谣:'梅林十八坊,十户子弟九担箱,敲起叮当鼓,唱起梅林腔。'这说明了梅林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观众喜爱。泰宁梅林戏是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徽调传入..
为了适应剧情和人物感情的需要,在演唱时巧妙地运用速度的放慢或加快,变化其节奏、节拍、调式与伴奏过门等,从而形成了一整套板式,曲调主要分为板腔体和曲牌体两大类:
板腔体唱腔包括以长腔长板为主的一些板式变化体唱腔,辅..
滑稽戏的音乐,沿用独脚戏的'九腔十八调'。滑稽戏的表演,是以独脚戏、相声等曲艺的表演为基础,又吸收了文明戏的表演。
滑稽戏演员在'说'、'唱'和形体动作等方面都有许多明显特点:一、优秀的滑稽戏演员不但要会多种戏曲唱..
滑稽戏的剧目大致可分五类:第一类,是根据独脚戏的'段子'发展和改编成的。其中《三毛学生意》、《七十二家房客》,因其思想性深刻,艺术性完整,已成为滑稽戏优秀的传统来保留剧目,并被搬上了银幕。第二类,是从文明戏移植而来。..
山歌戏,流行于闽西龙岩地区,用普通话和龙岩方言演唱。它是由山歌小调发展形成的一个新兴地方剧种。闽西广大山区素有'山歌之乡'的美称,当地民间不论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或寿诞婚庆,赶墟赴集,甚至山路邂逅,男女老少都会即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