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人团普朗克

简介

普朗克是作曲家、钢琴家。1899年1月7日生于巴黎,5岁便和母亲学习钢琴,后来从师于西班牙钢琴家比涅斯。1920年成为法国'六人团'的成员。1924年为佳吉列夫的俄罗斯芭蕾舞团作舞剧《母鹿》,名声大振。

作品

普朗克擅长于创作优美精致、风趣幽默的小型作品,旋律动听,和声明快,织体清晰,追求古典音乐典雅精细的美感。他的室内乐奏鸣曲、为古钢琴与小乐队所写协奏曲以及弥撒曲、经文歌等作品都具有新古典主义的风格特征。

1947年创作了第一部荒诞喜歌剧《提瑞西阿斯的乳房》这是一部超现实主义作品。通过一个妇女不堪生儿育女之苦,由丈夫变成女性,生下四万个孩子,最后不得不再将性别调换过来的故事,辛辣嘲讽当时政府当局的人口政策。泰勒西阿斯的名字源出自希腊神话的盲人预言家,曾变为女性,后又恢复男性。

1953-1956年作第二部歌剧《加尔默罗会修女的对话》,这是根据法国大革命时期迫害十六名宣誓殉教的加尔默罗会修女的史实为依据所写小说改编的台本创作的严肃歌剧,该剧描写一位贵族姑娘的精神成长历程,她为追求心灵的平静而隐居女修道院并与另一位修女成为知己,她恐惧死亡,热爱生活,而命运却把她和女友推上了断头台,在祈祷圣母的赞美诗歌声中,奔向天堂。音乐的新古典风格区别于荒诞幽默的《提瑞西阿斯的乳房》,注重歌剧的形式美感,带有宗教音乐的深沉严肃的气氛,同时在和声处理上运用平行和弦、四度叠置等手法,最后女主人公面对死亡所唱的颂歌在乐队烘托下,显得优美、壮烈。评论家认为是现代优秀歌剧之一。

另外还有1958年创作的独幕歌剧《人声》,全剧长40分钟,只有一个女主角在台上与她的情人通电话,但通过她的独唱及聆听对方谈话的沉默,反映出一个社会性悲剧。

普朗克的创作领域宽广,包括各种体裁。他的作品从轻松活泼,富于娱乐性逐渐转变为寓有一定政治和社会背景的严肃题材。他依据法国民歌传统,发展了德彪西的音乐韵律原则与穆索尔斯基的声乐朗诵方法。他的曲调富于歌唱性,有'法国的舒伯特'之称。

为您推荐

六人团米约

简介 米约(1892-1974),法国'六人团'成员。1892年9月4日生于普罗旺斯地区艾克斯,生长在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7岁开始学小提琴,后入巴黎音乐学院学小提琴和作曲。他交有许多作家和画家的朋友,尤其是诗人克洛代尔对他的影..

六人团

六人团,指二十世纪前期法国六位作曲家,即奥里克、迪雷、奥涅格、米约、普朗克、塔勒费尔。初由法国音乐评论家科莱于1920年提出。六人共奉萨蒂为宗师,在创作上反对印象派捉摸不定的笔触,提倡简洁、鲜明的风格,并间有复古倾..

东河戏名家

清末民初以来的东河戏优秀艺人,至今犹有人称赞(他们之中有来自兄弟剧种的,观众却不介意)如凝秀班的正生刘品高,小生曾秋福,花旦刘仁容、叫化佬(本名不祥),大花刘石福,三花刘名才;玉全班的生行刘运穷、李双喜、刘礼长,旦行长庚师傅..

东河戏形式

东河戏概况

东河戏,是诞生于赣南的古老剧种之一,因发源于赣南贡江流域故称'东河戏'。明代嘉靖年间,在赣县与兴国交界的田村、白鹭等地流行一种以高腔曲牌清唱故事的坐堂班,坐堂班又在民间庙会游神,'扮故事'形式上发展到以高腔大本戏为..

陕南花鼓戏艺术特色

二黄音乐唱腔属板腔形式。其曲调简朴中存幽雅,婉转中有激昂,旋律注重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吐字讲求尖团分明,而且要求达到清亮准确、字正腔圆和满腔满调。其二黄调的主弦胡琴用'5——2弦'。板式有()、()、、、()等十余种。腔类有..

东河戏起源

在坐堂班盛行时期,每次乡间迎神赛会,必选男女姣童扮作神话传说中的神道仙佛及流行于戏曲中的人物,人们便肩抬游行于乡村之中。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赣县田村一带正式成立了第一个以演唱戏曲《西游记》、《三国》、《目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