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河戏起源

在坐堂班盛行时期,每次乡间迎神赛会,必选男女姣童扮作神话传说中的神道仙佛及流行于戏曲中的人物,人们便肩抬游行于乡村之中。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赣县田村一带正式成立了第一个以演唱戏曲《西游记》、《三国》、《目连传》等高腔连台大戏为主的班社玉合班,这种玉合班就是东河戏的雏形。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从苏州又来了一批演唱昆曲的子弟,在田村组建了以清唱为主的'雪聚班',后改名'凝秀班'。这两个班社的组建,标志着赣州一个以演唱高昆为主的戏曲剧种开始形成。

玉合、凝秀声誉极高,至今仍有人称道。在它们的推动和影响下,东河戏得到广大观众喜爱,逐步壮大。自乾隆年间起。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各代前后一百余年,为东河戏全盛时期,职业班社仅在赣县一隅,便达37个多之(还有十余个分散在兴国、于都等地)。至建国前夕,东河戏历史上影响较大的班社有:玉合、凝秀、清雅、老其合、玉喜台、玉福祥、喜顺、喜庆、连庆、鸿福、鸣盛、玉兴祥、隆庆、双鸿庆、德顺、玉清台、双福兴……等。演出剧目据今不完全统计,计有高腔252种,昆腔6种,弹腔(包括皮黄、安庆调……等)655种。流行地区由赣、兴国发展到于都、瑞金、宁都、南康、信丰、安远等赣南各县及邻近地区的万安、泰和、遂川、吉安等县,并曾远及福建省的长汀、上杭、连城、宁化、归化、永安,广东省的梅县、潮州、南雄和湘西个别县城。

田村西南隅,有佛教丛林契真寺。寺中有台,适于演出,今已颓败。该寺始建于唐代;明清时庙内和沿多达二三百人,香火极盛。每年庙会期间,来自江浙湖广及江西各地的朝拜者成群成伙。他们中有些人在进香拜神之暇,常在住处吟唱高昆曲子消遣。年复一年,田村人对高腔曲子渐感兴趣,纷纷学唱,有些学塾师生也争相传习。日子一长,聚唱成风,明嘉年间(1522-1560)田村便出现了唱高腔的坐堂班:故田村人说'没有契真寺便没有东河戏'。

为您推荐

脑阁起源

脑阁 关于'脑阁'的起源,迄今为止,仍然没有发现确切的文字记载。大部分民间文化学者认为,'脑阁'是山西等中原地区民间的'抬阁'、'节节高'、'背棍'的表演形式中演变而来的。 相传隋唐时期中原地区民间就出现了'抬阁'、'..

古希腊戏剧起源

古希腊戏剧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戏剧,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5世纪达到鼎盛时期。雅典最早的戏剧传统起源于祭奠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宗教活动。这一起源经考证证实准确,因为雅典最早的戏剧表演便出现在一年一度的酒神节上。至..

秦隶起源

秦隶的出现,是我国文字史乃至书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逐渐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官方书体。从此,我国文字告别了延续三千多年的古文字而开端了今文字,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则从表形..

鄂西柳子戏历史起源

定州秧歌戏起源

定州秧歌又名定县大秧歌,是流行在华北平原中西部的一个古老戏曲剧种,因发源地在定州而得名。据传其源头是一种民间小调,经过宋代文学家苏轼整理而流传下来。关于定州大秧歌的起源,有两种近似的说法。其一,北宋时,着名文学家..

独弦琴起源

独弦琴 独弦琴,京族弹拨弦鸣乐器,起源于骠国(今缅甸),因只有一条琴弦而得名。京语称旦匏,民间又称其为匏琴或独弦匏琴。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山心、万尾、巫头等地。   勤劳智慧的京族人民,生活在美丽富饶..

马骨胡历史起源

马骨胡始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应起源于我国古代的奚琴类拉弦乐器。从清初年间开始,随着我国多民族的进一步统一和发展,各民族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拉弦乐器在品种与数量上都与之前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