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坐堂班盛行时期,每次乡间迎神赛会,必选男女姣童扮作神话传说中的神道仙佛及流行于戏曲中的人物,人们便肩抬游行于乡村之中。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赣县田村一带正式成立了第一个以演唱戏曲《西游记》、《三国》、《目连传》等高腔连台大戏为主的班社玉合班,这种玉合班就是东河戏的雏形。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从苏州又来了一批演唱昆曲的子弟,在田村组建了以清唱为主的'雪聚班',后改名'凝秀班'。这两个班社的组建,标志着赣州一个以演唱高昆为主的戏曲剧种开始形成。
玉合、凝秀声誉极高,至今仍有人称道。在它们的推动和影响下,东河戏得到广大观众喜爱,逐步壮大。自乾隆年间起。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各代前后一百余年,为东河戏全盛时期,职业班社仅在赣县一隅,便达37个多之(还有十余个分散在兴国、于都等地)。至建国前夕,东河戏历史上影响较大的班社有:玉合、凝秀、清雅、老其合、玉喜台、玉福祥、喜顺、喜庆、连庆、鸿福、鸣盛、玉兴祥、隆庆、双鸿庆、德顺、玉清台、双福兴……等。演出剧目据今不完全统计,计有高腔252种,昆腔6种,弹腔(包括皮黄、安庆调……等)655种。流行地区由赣、兴国发展到于都、瑞金、宁都、南康、信丰、安远等赣南各县及邻近地区的万安、泰和、遂川、吉安等县,并曾远及福建省的长汀、上杭、连城、宁化、归化、永安,广东省的梅县、潮州、南雄和湘西个别县城。
田村西南隅,有佛教丛林契真寺。寺中有台,适于演出,今已颓败。该寺始建于唐代;明清时庙内和沿多达二三百人,香火极盛。每年庙会期间,来自江浙湖广及江西各地的朝拜者成群成伙。他们中有些人在进香拜神之暇,常在住处吟唱高昆曲子消遣。年复一年,田村人对高腔曲子渐感兴趣,纷纷学唱,有些学塾师生也争相传习。日子一长,聚唱成风,明嘉年间(1522-1560)田村便出现了唱高腔的坐堂班:故田村人说'没有契真寺便没有东河戏'。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