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花鼓戏角色行当

汉调二黄的行当,分为十大行;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老、十杂。嗓音运用上,四旦、八贴用假音(小嗓),其余各角用本嗓,即一末、九老用'苍音',二净、六外用'虎音',三生、十杂用正音,五丑、七小用尖音(细音)。舞台表演,向以细腻精到、认真传神为观众所赞赏。它讲究创造角色,要求把握人物性格与身份、情态,做到含情入理。《打龙棚》中郑子明、《二虎山》中王英等角,唱角、行腔皆须在乐器伴奏下边歌边舞,唱、做结合,以充分表现其特定性格与内在感情。其次,讲求按照所写地理环境与人物籍贯,准确使用方言、土音,往生育一个名角须习数省口音。如《三搜府》、《法门寺》须讲北京话,《渔舟记》得说湖北话,《张松献图》得说四川话,《打龙棚》得说晋中话。借此以增强故事的地方色彩或人物的某些特征。再者,讲求分析角色,猜度心理,注重在表演动作中刻划人物的心理状态与精神面貌。如赵清平所饰《失街亭》中孔明,在察看王平所送扎营地图时,就经过了'粗看'、'细盯'、'惊恐'、'平静'、'沉思'、'深虑'几个神情变化的层次,才用一个唱段把此时此地颇为复杂的内心活动和盘托出。然后,当机立断,一面遣送图人回营报信,一面布置迎敌措施。如此,便深刻细致地把人物刻划得栩栩如生。二黄的这一在演唱上的深刻认真和生动细腻的艺术传统,对于梆子秦腔亦有影响。在脸谱勾画上,二黄各路亦别具特色。安康派讲求笔调细致大方,敷色匀称、鲜明;洛镇派讲求'直线要直,圆线得圆,白的一大片,黑的一条线'。原存脸谱有名有姓,一人一戏者,约计四百幅。类型大致有三块瓦、十字脸、吊膛脸、麦子脸、旋转脸、豹子脸、阴阳脸等十余种。许多脸谱勾有动物、植物、星辰、兵器、文字、图案以及宗教标志。其中赵匡胤、闻太师、包文正、关公、张飞等等人物随着年龄、时间、环境与遭遇的不同,在脸谱勾法上也相应有各种变化。即使同一人物在不同戏中,亦按其特定情景构图、敷色诸方面各有讲究。可见其细致、传神。

为您推荐

荆州花鼓戏的历史与现状

  (一)大荆州解体带来的打击   90年代后,由于大荆州的中天门、潜江、仙桃划分为直辖市,荆州花鼓戏从一个集合体变成了各自发展和各自为阵的独立模式。荆州地区文化界用了很多尽力和心血整合的一个和当时黄梅戏并驾齐..

花鼓戏唱腔的形成与分类

  湖南花鼓戏的唱腔主要包括民歌、灯调、打锣腔、川调等四类,其形成过程如下:   第一个时期是歌舞对子戏。这个时期,其唱腔形式主要是灯调以及民歌,具有非常浓厚的乡土气息,尤其是民歌主要来自于采茶歌,且角色比较简单..

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突出个性,贴近生活实际。湖南花鼓戏也和其他戏曲剧种一样,具有一定的表演程序。在这些程序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人物类型来划分不同的行当分工,同时灵活运用不同的程式来为人物服务。湖南花鼓戏在..

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种类

湖南花鼓戏的形成

  湖南花鼓戏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在嘉庆年间就形成了一旦一丑演唱的形式,到清同治时期,花鼓戏就形成了三小戏,并且演出也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当然由于这些都是属于生活的小戏,所以简单朴实,同时剧目也非常少。它的形成经历了三..

花鼓戏的舞蹈艺术特色

  (一)花鼓戏的两大舞蹈特色   第一,花鼓戏的发展建立在戏曲艺术的一般程式基础上,对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创新。花鼓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吸收当地的民间艺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实现了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及创新。在..

花鼓戏的历史嬗变

  花鼓戏艺术的诞生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的明朝初期,是建立在淮北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艺?g剧种,在我国的淮河以北地区广为流传。花鼓戏在最初的发展阶段是以说唱为主,随着历史的发展,融入了较多的地方特色,逐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