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花鼓戏起源

汉调二黄在陕西的班社遗迹,因明、清两代战争破坏,已难查寻。据说安康县东神河沟王爷庙碑有明正德(武宗朱厚照,1506—1521年)或明永乐(成祖朱棣,1404-1424年)皇帝于此看过二黄戏的记载,只因庙毁碑失,亦难证实。惟知紫阳蒿坪乐楼曾有清乾隆二黄班社的题名墨迹。嘉庆道光时班社有汉中的汉荣班、西多仁丰班、城固宜太班。咸丰初年更有杨金年、范仁保等名艺人分别在西乡、安康二地设科授徒,先后培养出'洪、来、'、'永、清'、'吉、寿'、'天、久'等辈艺人。随着这批艺人到处呈献技艺,二黄班社遍布川、陕两地。其中知名者如咸丰年的裕太、鼎太,同治年的仁太、瑞仁等班。这些班社散布各地,因地方主意与师承关系的不同,又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流派。安康派擅于文戏,通用'紫阳幽雅绵软,吐字吟泳多带川味;商洛派擅于功别样腾跃,以武戏见长;关中派注重唱、做、表演细腻,唱腔豪放。虽然特色各异,而其基本风格仍然相同。各代班(社)中,先后培养出了不少颇有成就的艺人。如道光年间查来松以生、末擅长,在川北曾获'戏状元'之称。屈来寿擅于净角,多演神戏,曾有'活灵官'之称。刘久强以生、未见长,在川、滇等地也颇有声誉。清末的姚彩盛、赵清平、董兴平,民国中期的邢大伦、杨大钧,民国后期的山鸣岐、刘鸣祥等也驰名遐迩。这些班社和名艺人,对汉调二黄的发展和延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抗日战争前后,汉调二黄一度衰落。建国初期,党和政府组织失散艺人,分别在安康、商洛、汉中、西安、成阳等地设立一批专业剧团,在随团培养青年艺徒的同时,又在省戏校设立了汉剧班,所有这些团体,在'文化革命'中几乎损失殆尽。唯一存在的安康汉剧团,也摇摇欲坠。打倒'四人帮'后,才又在安康、汉中、商洛三地陆续恢复了一批专业剧团,使汉高二黄重现复兴景象。

为您推荐

荆州花鼓戏的历史与现状

  (一)大荆州解体带来的打击   90年代后,由于大荆州的中天门、潜江、仙桃划分为直辖市,荆州花鼓戏从一个集合体变成了各自发展和各自为阵的独立模式。荆州地区文化界用了很多尽力和心血整合的一个和当时黄梅戏并驾齐..

花鼓戏唱腔的形成与分类

  湖南花鼓戏的唱腔主要包括民歌、灯调、打锣腔、川调等四类,其形成过程如下:   第一个时期是歌舞对子戏。这个时期,其唱腔形式主要是灯调以及民歌,具有非常浓厚的乡土气息,尤其是民歌主要来自于采茶歌,且角色比较简单..

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突出个性,贴近生活实际。湖南花鼓戏也和其他戏曲剧种一样,具有一定的表演程序。在这些程序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人物类型来划分不同的行当分工,同时灵活运用不同的程式来为人物服务。湖南花鼓戏在..

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种类

湖南花鼓戏的形成

  湖南花鼓戏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在嘉庆年间就形成了一旦一丑演唱的形式,到清同治时期,花鼓戏就形成了三小戏,并且演出也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当然由于这些都是属于生活的小戏,所以简单朴实,同时剧目也非常少。它的形成经历了三..

花鼓戏的舞蹈艺术特色

  (一)花鼓戏的两大舞蹈特色   第一,花鼓戏的发展建立在戏曲艺术的一般程式基础上,对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创新。花鼓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吸收当地的民间艺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实现了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及创新。在..

花鼓戏的历史嬗变

  花鼓戏艺术的诞生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的明朝初期,是建立在淮北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艺?g剧种,在我国的淮河以北地区广为流传。花鼓戏在最初的发展阶段是以说唱为主,随着历史的发展,融入了较多的地方特色,逐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