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二黄分布区域

山二黄是以鄂西北十堰地区为主要活动区域的湖北地方戏曲剧种。分布区域受其基本特征影响:由于山二黄孕育于鄂西北及陕南地区,并与该地方言语音、民间杂腔小调融洽流变而成的地方剧种,因此而成了以鄂西北郧阳地区(十堰市)为中心的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同时,山二黄早期以楚调为基,鄂西北地处鄂、豫、陕、渝四省交界处,民众杂居。'民多秦音,俗尚楚歌',因而流传易于被毗邻地区民众接受,具有流传广域性的特征。山二黄分布于十堰市郧县、郧西、丹江口、房县、竹溪、竹山、神龙架林区等地,以及与竹溪毗邻的陕西平利、安康、商洛、汉阴、紫阳等地。悠久的庸巴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特殊人文地理环境,哺育和发展了山二黄。竹溪县山二黄剧团系全国、湖北、十堰唯一能演山二黄剧种的专业剧团。

为您推荐

汉调二黄艺术特点

1、十大角色行当 汉调二黄分十大行当:一末,带白满胡须的男性老年人;二净,大花脸,如包公等以唱工为主的角色;三生,也称须生,黑胡子中年男子;四旦,中年妇人,又称青衣、正旦;五丑,丑角,也叫小花脸;六外,指净行包括不了的另外加一行,也叫..

汉调二黄历史发展

随着商业贸易的兴衰变化,二黄戏也因之呈现出荣枯更替的状况。汉调二黄在陕西的班社遗迹,因明、清两代战争破坏,已难查寻。据说安康县东神河沟王爷庙碑有明正德(武宗朱厚照,1506-1521年)或明永乐(成祖朱棣,1404-1424年)皇帝于此..

汉调二黄传统剧目

传统剧目号称'唐三千宋八百,野史外传数不得',实际流行约1500本以上。演出形式有大戏、座唱和皮影戏三种,特别在人烟稀少山大林密的山区,大戏班流动不便,皮影戏颇盛行。剧本生活气息浓郁,唱词通俗易懂。题材多为历史故事和民..

汉调二黄发展现状

汉调二黄流行地域

汉调二黄向以木偶、皮影与人演大戏三种形式在民间流传。流行区域,以秦地为主,延至甘、鄂、豫、川等省。就现在所知,仅在陕西的的活动范围,计达三十余县。按其区域,可分四路:一、商、镇一路,以商县、龙驹寨、山阳、镇安为中心..

汉调二黄

汉调二黄也称陕二黄、山二黄、“靠山黄”,或“二黄戏”,陕西省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陕南和陇东。是二黄腔调从湖北沿汉水进入陕西而形成的,汉调二黄因它是在汉水流域由西皮、二黄结合形成,故又多称“汉调”。解放初期..

汉调二黄剧种概况

汉调二黄的剧目丰富多彩,在艺人中久有'唐三千、宋八百、野外史传数不得'之称。除了衰落期间大量遗失以外,仅现所知有传统剧目一千四、五百本之多。其中抄录存本者达九百三十七个整体戏和折子戏。取材范围从上古传说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