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吉林省在二人转基础上创建的新剧种——吉剧来包头演出,使包头的艺术工作者受到了很大的激励和启发。同年6月,经过包头日报社和文化局创评室的共同策划,在《包头日报》上发起了关于二人台发展问题的讨论,并首先发表了李野等同志的四篇文稿,包头市的许多艺术工作者和二人台爱好者参加了这次讨论。正是在这次讨论中,许多同志提出了在二人台基础上创建一个新剧种的主张。
1982年4月,自治区文化局召开了二人台艺术改革经验交流会。5月,包头市也召开了二人台艺术改革座谈会(即:'青山会议')。当时的包头市委副书记刘启焕在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明确指出:'二人台在发展中,变成一个新剧种,这个剧种是戏曲'。还提出了搞试点。办实验剧团的主张。自治区会议的《纪要》归纳与会同志的共识:'二人台应当由目前不成熟、不完备的剧种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内蒙古西部地区艺术特色的,成熟的、完备的地方戏曲剧种'。从而提出了'振兴二人台,创建新剧种'的口号,把创建新剧种和二人台的改革发展分成了两件事,并县城建议包头市承担创建新剧种的任务。
1982年8月,包头市人民政府根据市文化局的报告,批准将原来的包头市民间歌剧团(二人台剧团)改建为包头市地方戏实验剧团,新剧种的创建正式起步了。
剧团建立后,首先提出了新剧种建设的指导原则,这就是'博采众家之长,化为自身血肉,保持发扬个怕,开拓自家道路'这样四句话。实践证明,这'二十四字'指导原则是正确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他们又把创建新剧种的体会概括为另外四句话:'剧本是基础,音乐是关键,唱腔是中心,演员是决定因素',并提出创建新剧种要'过三关'即音乐关、剧本关和演员关。
创建新剧种的工作是从重点突破音乐关开始的,当时在剧团领导的亲自参与下组织了音乐攻关级。一是对中国戏曲音乐共同的客观规律和艺术规范进行了学习和研究;二是对解放后二人台韵改革正反两上方面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探讨;三是对解放后新创的剧种(主要是吉剧)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进行了学习和借鉴。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对二人台90余首传统唱腔进行科学的、细致的好析,并一一造表登记。在此基础上,初步选择了'以板式变化为主导,兼用专曲'的音乐体制,并设计了'口调'和'楼调'声腔以及五类十种板式的大致轮廓。并将这个既具有二人台音乐特色又初具戏曲音乐规范的音乐体制应用到一批或大或小的实验剧目,主要应用于漫瀚剧的奠基剧目《丰州滩传奇》,获得很好的评价。经过几年的实践,漫瀚剧的音乐体制发展为'以板式变化为主导,以曲调组合为基础,兼用专曲'的综合体制,初步规范了实施这一体制的'五板'(五种基本板式),'六腔'。
1986年早春,漫瀚剧《丰州滩传奇》(编剧:李野、王宝顺、姜言富、长岐,导演:果肇昌、张景亮,艺术指导:石磊,音乐设计;张春溪、陈怀智,舞美设计:丁裕民,主要演员:张凤莲、刘永胜、陈青、卢志庆等)应文化部特邀晋京汇报演出,获得中央领导同志、文艺界、新闻界和首都观众的广泛赞誉,从而正式宣告了漫瀚剧的诞生。
同年9月,在包头成功的举办了首届漫瀚剧学术讨论会,吴祖光、李超、何为、王蕴明、张先程、马栓柱等出席了会议,会议期间,自治区党政领导刘云山、赵志宏、张灿公及文化厅赵锡钧厅长专程来包,代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文化厅,正式为漫瀚剧命名,包头市地方戏实验剧团更名为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漫瀚剧团。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