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希堂法帖《伯远帖》
伯远帖
【类别】中国法书
【作者】王珣
【形式】纸本
【年代】晋代
【书体】行书
【原稿尺寸】纵25.1cm,横17.2cm,5行共47字
【文物现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内容简介】《伯远帖》是晋王珣(350-401年)写给亲友的一通书函
【原文】
'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
【作品赏析】
它行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是我国古代书法作品中的佼佼者,被列为'三希'之三。
它的笔画写得较瘦劲,结体较开张,特别是笔画少的字显得格外舒朗,飘逸,真有点'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的晋人韵味。
此帖行书,笔力遒劲,态致萧散,妍媚流便,是典型的王氏书风。
【作品地位】
《伯远帖》因首行有《伯远》二字,遂以帖名。此帖为东晋王珣真迹。历来为后世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视为瑰宝。该帖明末在新安吴新宇处,后归吴廷,曾刻入《馀清斋帖》,至清代时归入内府,并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同列为三希堂法帖之一。
【王珣介绍】
王珣,字元琳,幼时小字法护,为东晋着名书法家王导之孙,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王珣生于晋穆帝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卒于安帝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孝武帝司马昌明,雅好典籍,王珣与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均以才学文章受知于孝武帝,累官左仆射,加征虏将军,并领太子詹事,安帝隆安元年(公元397年)迁尚书令,加散骑常侍,寻以病卒,终年五十二岁,谥献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