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希堂法帖《中秋帖》
中秋帖
【类别】中国法书
【作者】王献之
【形式】纸本
【年代】晋代
【原稿尺寸】纵27cm,横11.9cm
【成品尺寸】纵29cm,横48.5cm(画芯)纵29cm,横341cm(手卷)
【文物现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内容简介】
《中秋帖》,传为晋王献之书(又传宋朝画家米芾所临摹)纸本,手卷,纵27cm,横11.9cm。行书3行,共22字,释文: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无署款。
《中秋帖》是着名的古代书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誉为'三希'之一,意即希世珍宝。《书断》中说:'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中秋帖》书法纵逸豪放,应是王献之创造的新体。
《中秋帖》,又名《十二月帖》,草书,原为五行三十二字,后被割去二行,现仅存三行二十二字。此帖运笔如火箸画灰,字势连绵不断,极备法度,誉称'一笔书',是学习'二王'的珍贵资料。(《古代碑帖鉴赏》费声骞)
【作品推测】
帖用竹料纸书写,这种纸东晋时尚制造不出,约到北宋时方出现。从行笔中可知,所用毛笔是柔软的无心笔,而晋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笔,吸水性较差,笔的提、按、转折往往不能灵活自如,常出贼毫,如此帖那种丰润圆熟、线条连贯、行气贯通、潇洒飘逸的效果是写不出来的。
《书画舫》云:'献之《中秋帖》卷藏檇李项氏子京,自有跋。细看乃唐人临本,非真迹也。'
清吴升《大观录》云:'此迹书法古厚,黑采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
据当代书画鉴定家研究,大多认为是宋朝画家米芾所临摹,故同样宝贵。
【王献之简介】
王献之(344-386年),字子敬,汉族,东晋琅琊临沂人,书法家、诗人,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
王献之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着名,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曾经担任过州主簿、秘书郎、秘书丞、长史、吴兴太守等官职;成为简文帝驸马后,又升任中书令(相当于宰相)。但政绩一般,远不如他的书名显赫。故人称'大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