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阁
1、舞蹈动作:脑阁的舞蹈动作特点是扭、颤、摆。
扭是整个舞蹈动作的基本步伐,要求成人演员扭动时的力点全部用在膝盖以下的小腿上;
颤就是上下起伏有点颤劲,这样肩上的孩子就会给人一种轻快、跳跃式的感觉;
摆就是要左右摇摆有晃动,这样肩上扛的孩子的两臂才能自然摆动起来。
2、从木架到铁架
脑阁表演初期,其架子主要是木制而成的。制作者首先挑选出优质木材,然后再找木匠加工制成。木架较重,而且结构也会随着表演时间的加长而松动,这无疑增加了表演者,尤其是孩子的危险系数。解放后,脑阁架子由木架改为了铁架,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脑阁架主要分为单人架、双人装饰架、双人禾叉架、双人肩平架、双人偏架、三人高低架、三人担篮架和单人转架8种,各种架子表演方式各不相同,十分巧妙。
3、技巧性强难度大
担当'色脚'的表演者,腰部挺直,扭动时把劲全部用在膝盖以下的小腿上,扭时膝盖稍微弯曲,以小腿的扭动带动上边的孩子,从技巧和体力上要求都很高。
与踩高跷、跑旱船、坐花轿、武火龙、耍狮子等民间艺术相比,脑阁技巧性更强、难度更大。脑阁表演最受关注的是孩子,表演的是否成功取决于担当'色脚'的人。表演时,色脚的表演者不仅要踩着鼓点走出漂亮的步伐,还要做扭腰、转身等花哨动作,一旦失去平衡,很容易拉伤腰部或者发生其他危险。
4、选材内容广泛
内蒙古地区的脑阁选材广泛、丰富多彩,有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白蛇传》、《西游记》、《八仙过海》,还有表现内蒙古地区历史、文化、人物的故事,如《昭君出塞》、《大汉与夫人》、《阿勒坦汗与三娘子》等。同时,脑阁在选材上还融入了许多时代的文化元素,如有表现神州六号飞船的、表现北京2008年奥运会福娃的,体现出民间艺术与时俱进的时代感和创新性,增强了艺术的生机与活力。
另外,内蒙古地区的脑阁因表演的故事情节不同而不同,表演民族和本土题材的故事则有满、回、内蒙古'三少'民族(即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的民族服饰,最能体现脑阁艺术与草原文化相互结合之表象特征。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