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十二调历史溯源

铜鼓十二调

布依族使用铜鼓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布依族先民就使用过铜鼓,只是这一时期还没有关于铜鼓的文献记载。但晋宁石寨山及相邻的江川李家山、楚雄万家坝、祥云大波那等地出士的铜鼓,许多学者认为应属于'耕田,有邑聚'的'推鬓'民族,而这一族系应与古老民族'百濮'有关。关于布依族的族源,学术界有人认为布依族族源是濮族。云南大学教授尤中认为贵州境内的布依族在名称上都带有一个濮(今布)字的遗留:江应梁着《说濮》中也有布依族来自濮族的说法。由此可见,先秦,西汉时期布依族先民就使用过铜鼓。

布依族最早使用铜鼓且有文献记载可追溯到东汉、魏晋时期。《后汉书·马援传》写道:马援'好骑,善别名马,于交趾得骆越铜鼓,乃铸成马式,还,上之。'这是我国古代文献对铜鼓的最早记录。东汉魏晋时期有关铜鼓记载,凡事明确提及族称的都与僚有关。裴渊《广州记》说'俚僚贵铜鼓。唯高大为贵。面阔丈余,方以为奇,初成悬于庭。克晨置酒招致同类,来者盈川,其中豪富子女,以金银为钗,执以叩鼓,竟留遗主人,名曰'铜鼓钗'。布依族是骆越,俚僚族系的后裔。因此,布依族是最早使用铜鼓的民族之一。

元明清时期,布依族使用铜鼓更为广泛,而且形成一种习俗。《贵州通志》记载:'仲家……以十二月为岁首,俗尚铜鼓,中空无底,时时击以为娱。土人或掘地得鼓,即张言诸葛武侯所藏者,富者争购,即百牛不惜也。'《(皇清职贡图)卷八又说:'补笼苗,…散处贵阳,安顺、南笼、平越、都匀等处…岁首男女相聚击铜鼓,吹芦笙为乐。'《黔苗诗说》也说'补笼风俗未相悬,仲子分支色总研。独怪残冬寒雪里,齐挝铜鼓乐新年。''补笼'为仲家之一支('仲子分支')。'仲家'即今布依族。

直到今天,许多布依族村寨仍保留有使用铜鼓的习俗,几乎所有的布依族村寨都有一面铜鼓。

为您推荐

秦安天水夹板舞的溯源

  夹板又称“云阳板”“打夹板”,是祭神古乐的延续。关于夹板舞的起源,有多种说法,目前尚无定论。第一种观点,一些研究者门认为夹板舞的起源可追溯到唐代“拍板”。《旧唐书?音乐志》载:“拍板,长阔如手,厚寸余,以韦连之,击..

赣剧服饰的文化溯源

  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戏剧服饰结合演员表演和语言来渲染剧情氛围、塑造角色形象,其中包含了多重文化内涵。赣剧服饰的出现和发展依托赣剧并服务赣剧,因此赣剧服饰的形成具有赣剧特有的文化特征及特点。   (一)赣剧悠..

潮州音乐历史溯源

潮州音乐 潮州音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与潮汕地区的先民史和文化发展史有着密切的关系。春秋时期的潮汕被称为南蛮和百粤,是古越族(闽越族)的住居地。但那时已有青铜文化,说明中原文化已渗透到这里。潮汕古墓出土屡有发..

汉剧汉剧溯源

中世纪音乐历史溯源

中世纪的历史介乎于欧洲古代和近代之间的大约一千二百年的历史时期。中世纪开始时,欧洲政治和社会结构土崩瓦解,生活困苦,一派萧条,以后接踵而来的是漫长而迟缓的复苏。然而这个时期在文化艺术方面的成就却不容忽视。音乐..

壮剧历史溯源

壮剧又叫'壮戏',是在壮族民间文学、歌舞和说唱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旧时壮族自称'布托',意即'土着者'、'本地人',把壮戏称为'昌托'即'土戏',以别于汉族剧种。 壮剧表演 由于地域环境、方言土语、音乐唱腔、表演风格..

河曲民歌历史溯源

山曲属山歌体裁。它形成于何时尚无确定,但在山曲基础上形成的'二人台',据考已有二百年左右的历史。方志中就有明代河曲'户有弦歌新治谱,儿童妇老尽歌讴'的记载,足见其歌唱传统的久远。河曲县历来以农耕为本,历史上十年九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