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戏的渊源,据世代相传,有三种说法:一、古代民间迎神赛会'傩戏'的衍变;二、宋代宫廷'队舞'的演化;三、金元时代锣鼓杂剧的遗响。但因为缺乏文字或实物的佐证,尚难确定,有待进一步考察。民间的传说是,元代严禁民间私藏铁器,惟对锣鼓杂戏监视稍懈。当地统治者出于宴宾酬客之需要,令农人以杂戏侑酒。乡民便以杂戏为掩护,练习武艺,遂演成剧种。所以跳戏的剧目多采自民间传说,且以武戏为主,扮演前代战争故事,旨在唤起民众,反抗异族统治。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发展,加之统治者时禁时松,便渐演为文、武戏兼备。清道光、咸丰年间,是跳戏最盛期,仅合阳沿黄河各村,就有三十多个'跳戏'班社,一直沿至光绪、同治年间。辛亥革命后,战事频繁,跳戏日趋稀少;至抗日战争期间,已只有几个村庄能演。到了今天,由于各种原因,除行家庄、莘里村之外,跳戏仅只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之中了。
为您推荐
广场跳即哑跳,所跳剧目,只有人物、故事情节,而无台词,演员尽都化妆,带有音乐伴奏。哑跳讲究人多,凡经过训练的青少年,几乎都能参加,有时竟出现一百多人的演跳场面,例如:节目中有八员大将,一员大将各带八个兵卒,共需六十四人,如系双..
跳戏剧目比较丰富,建国后收藏者一百余本。村与村不同,社与社有异。据说广场跳剧目原先有五、六百本,上台跳约三百余本。且多属故事完整、结构严谨的大本戏。故事内容大部分出自'列国'、'封神'、'三国'、'说唐'等说部。这..
草创时期
跳戏草创于金、元时代,清代合阳翰林安锡侯诗云:'舞蹈跻春台,溯源金大定。铙鼓传呵护,时和庆年丰。'据合阳行家庄村跳戏的老艺人党正杰等口述,该村有跳戏演出活动,可追溯到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这时该村已有..
跳戏与其他剧种不同之处,是各种武角出场时均要'上势',动作威武雄壮,舞蹈性极强。文角和女角叫'踩场',踏遍四角,步态轻盈。孙悟空上场,则用'猴势'。动作虽千变万化,但都是通过'平势'和'凹势'两种基本功夫来体现人物形象的。根..
'跳戏'属社戏性质,演出时没有唱腔,不用弦乐伴奏,只用大锣、大鼓、铙钹和唢呐,演出者用'说'和'吟'完成'唱'、'白'任务,与观众沟通的主要方式是较机械的古代民族舞蹈动作。跳戏剧目,多为三国、水浒、西游、封神、杨家将等以武..
跳戏,是流传于陕西省合阳县沿黄河一带的古老剧种,因其表演系“舞蹈调动”“蔓延蹈歌”,人呼“跳戏”“调(tiao)调”;又因以社火锣鼓主奏,伴以铙鼓唢呐,也有叫“杂戏”的。2008年6月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